参赛格式:【高中组第1题】将文化蔓进生命(童话)
将文化蔓进生命
童话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叹流水兮落花殇,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我坐在那澄净的夜空下,有萤火虫盘旋在深蓝里,外婆的蒲扇轻摇,电视机里那民国女子正撑着油纸伞向我缓缓走来。那一刻,我真觉得,在这江南烟雨里,生命真是一袭华美的袍。
从千百年前的《滕王阁序》到今日我们低头呢喃的《卷珠帘》,那些文字的优雅魅力早已一点点融进我们的生活。
回首历史长河,尽管旗袍的定义和它产生的时间至今存在很多争议,但不可置否的是,它一直都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服饰产物和流行风格,那作为服饰而言,旗袍又凭什么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我想,旗袍从不只是旗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早已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张爱玲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在众多学者看来,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在民国初期,女性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如此可见,旗袍是女性追求平权过程中的产物。
北伐胜利后,旗袍又开始拥有女性气息了。鸦片战争后,我国受西方文化的感染,思想意识不断更新,服饰也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变革。旗袍的领子渐渐变低,完美地显示出女性修长的颈线。袖子也开始变短,使洁白如玉的双臂得以展示。
实不相瞒,我始终认为旗袍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它的开衩。当你缓缓迈开腿,那衩线将女性独具的曲线修饰得恰到好处,女性的风韵表露无遗,妩媚与羞涩,神秘与优雅,在旗袍的衩线上融为一体。
随着中国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旗袍不再仅是我国的国粹,它开始被各国女性所接受,更有许多欧美明星,将其选为自己出席晚会的礼服,旗袍的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吾以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夏夜里,伴着民国电视剧的播出,外婆放下手中的蒲扇,又开始踩缝纫机了。外婆的缝纫技术一直很高,她自己缝制的旗袍别有一番风味。现在,外婆依然爱穿旗袍,那银丝早已爬上她的鬓角,但不变的是优雅。
妈妈也是爱旗袍之人。她说,是旗袍让她成为现在的样子。华美且独一无二的旗袍自是需要定制的,所以妈妈独立工作,从不想要依附于谁,她不断学习,寻求真正的人格独立。妈妈每天作息都非常规律,也很注重锻炼,她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好身材,配得上这漂亮的旗袍。在我的印象中,她从不与人争吵,从容又得体。她说,心不慌、行不乱、脸不紧也是旗袍所教给她的,当你心怀善意与美好,便不再浮躁和焦虑。
我想,因为爱旗袍,向往美好,所以女性才会一直努力,获得成长。而旗袍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脉之中。若说所有的站立,都垫着清醒和谦卑。那我想,所有的文脉相承,都垫着无声的影响力。
小时候,外婆曾挂一把长命锁在我的脖子,那也是美好的希望吧。那些点滴的文化力量早已在生活中播撒再播撒。
江南的雨季里,有一女子穿着旗袍,手持桃花扇,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低哼着:“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叹流水兮落花殇,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作者姓名:童话
学校:浙江省嘉善县高级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