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我见
文化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文明的特质和精髓所在。正是多元的文化使人类社会美好而高尚。
文化影响人类的交流行为和交往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实践、认识和思维。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化为人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对个人而言,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作用。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先进、健康的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因此,注重文化培养,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秦始皇虽完成统一大业,却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毁了文化,其暴政不得人心,导致亡国。培养文化必须尊重文化的自由发展。文化也需要传播和交流,切不可固守一方,夜郎自大,成为井底之蛙。封闭的环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必将带来文化的衰亡。
在康乾盛世,政治清明,农业经济发达。统治者康熙帝尤爱钻研科学,这本是一大好景。但他却不将科学文化推广到民间,限制百姓,阻止文人学习四书五经之外的知识,甚至采取闭关锁国之策,拒绝外来文化,导致了东方大国的落后。借以前车之鉴,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必须注重对下层人民的文化培养。只有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才能牢固整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新时代,中华文化能如此迅速地恢复和发展,正因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不懈地制定和改善教育体制,完善教育条件。
注重人伦道德,用以教化天下人。“教化”和“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重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牢固得多。在孔子的教学理念中,他不仅要教学生成人,更要教学生成君子。“成人”既以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成君子”却以教化手段使学生成为兼具文化与道德,文质彬彬的人。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
继承和发展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但对待外来文化,既不可兼收并蓄,也不能一概拒绝,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文化碰撞与竞争中,我们应坚守民族本位,坚定文化自信,并勇于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
秉持文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让文化充实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