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号)乘文之风,破浪而行
乘文之风,破浪而行
“文明”,始于《易经》,道是“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而贯穿于古今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代表。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而“礼”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是礼的反映,是“礼”在思想道德上的精神丰碑,更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之根本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不易的。在培养人才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而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培养是畸形的,最终也会以失败告终。司马光曾说过:有德有才,叫做圣人;无德无才,叫做蠢人;有德无才,还能叫做君子;而有才无德,便叫做小人了。
文明何以彰显?文化何以塑人?“德”是其中关键。《资治通鉴·周纪》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有才,固然重要,但一个人有德,更为重要。在我国知名大学,曾有人为了所谓实验,竟硬生生的将硫酸泼在黑熊身上;因为一点点小纷争,竟在室友水中投毒;亦或是“高科技犯罪”……这些行为之所以会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心中无“德”。而有“德”者,如皓月,无论是在指挥中与嫌疑人搏斗牺牲的大连交警杨雪峰,还是照亮大山孩子前行的梦的黑虎庙校长张玉滚,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了自己,也感染了他人。
为何要以德塑人呢?文明需要借助“德”的力量发扬光大。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智氏家族,老族长智深子想让才华横溢的智瑶当族长,但智果反对,他说,这个智瑶什么都好,但有一点,他的人品不咋地,这一点就足以否决他了。可智深子不听啊,最后,智深家族遭到了灭族之灾。“德”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窥见。苏格拉底也说过:“有智慧的人是世界万物的尺度。”这里的“有智慧”可以解作“有知识,有道德。”苏格拉底作为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他对“德”的看法,与《资治通鉴》中的“德者,才之帅也,”不谋而合。与其说是他们“心有灵犀”,不如说道德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强大到连国王都要低下他高贵的头颅,以至于影响千千万万人。
“德”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时至今日,仍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其实,“德”还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骨气”,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力量。
《书生的骨头》中提到:“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而“骨头”下的“骨气”,是一个人强大的精神支柱,是建设文明的精神导向。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患病拒领美援面粉。“骨气”一直都在,但怎样使这样“骨气”多一天,所谓的“俗气”少一点呢?
最近的荧屏上,可谓是鱼龙混杂,到处牛鬼蛇神,什么样的都有。“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奶油小生,个性的打扮无可厚非,但他们的话令人咋舌,“为什么要当明星啊?因为它特别容易赚钱啊!”“其实吧,读书出来还是要打工……”“我觉得国外的东西就是好……”竟然还有不少粉丝维护他们,说这是直白。但大多数“吃瓜群众”对此“呵呵一笑”,坚决diss(反对)。事实上,也有许多明星拥有自己的风骨,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出色的作品。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坚持科学“骨气”的南仁东;有辞去领导职位拥有教育“骨气”的曲建武;有进行人文关怀继续科普“骨气”的叶永烈……我们需要以他们为楷模,以榜样的精神去激励自己,去不断要求自己。但光说不练假把式,所谓“骨气”正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任何诱惑面前都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如此,去塑造我们的青年“风骨”,赋予文明新的时代意义。
生命之鱼,游于文化之水,才能使短暂的人生星空灿烂,愈加辉煌。人的价值,乘着文明之风,方能无畏前行,开天辟地!
作者:谢晨雨
学校: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二(7)班
指导老师: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