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题号二]题目:文化之“根”,中华之“根” 作者:徐丛英
文化之“根”,中华之“根”
拾起一片落叶,感受文化的脉络;触摸一颗银杏,探究文化的根源。 ——题记
中华上下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民族,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剧脸谱……无不展现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但文化的根源究竟在何处?历史长河的发源地又在何方?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遵循着祖先留下来的习俗。一代传一代,一辈接一辈的,过着我的中国人的节日。好比中秋节,古人有嫦娥奔月的凄美神话;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我们有团圆赏月,共话中秋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中秋节都是人们欢聚团圆的好日子,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着洋节,而忘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在我看来,西方的节日即使表面再有趣,也比不上中国传统节日来得意味深长。文化的根源绝不是表面的,肤浅的,文化的“根”总是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大地,生生不息。
也许在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总是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精神象征,但是传统文化,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双小小的筷子,也是文化的缩影。“筷子文化”也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筷子是很难以驾驭的,他们总是好奇为什么中国人能把筷子“玩弄于鼓掌之间”。虽然筷子是我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也许是因为中国人世世代代使用筷子,所以中国人才能对筷子架轻就熟,这就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优势。现在中国的“筷子文化”被广泛传播,韩国,日本等都是使用筷子的国家,想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筷子认识到中国。筷子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冰山一角,拨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就会发觉文化之“根”在向更远处伸张,触及到不同的文明,与其碰撞、交融。
文化的传承往往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就像甲骨文一样。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字,因为她被转刻在动物的甲壳和骨头上,美其名曰甲骨文。走进历史博物馆,你是否也会被那些神秘的字符所吸引?如果我肯定会好奇地目不转晴,我想象站在展示太钱,虽然隔着玻璃,但它生动形象的符号,仿佛指引着我通向神秘的远古。几个形象的字符,我便能看出来,这是东方初白,牧羊人赶着羊群来到河边放牧的情景。当然我们回不到过去,也不能亲身经历,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们的生活方式,古代一些奇闻趣事和传诵至今的经典文学。文化之“根”也许就蕴含在这些古老的事物中。
中华传统文化如一棵参天银杏,经过历史长河的灌溉,亘古不变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它的根深深扎在大地,它的叶交织在云间,而炎黄子孙便是这棵银杏的世代守护者。古人种下一株幼苗,我们便使它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我说中华传统的“根”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所以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因为我们有了信念,我们才会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自豪生为中国人,但我们绝不骄傲,绝不做世俗的文盲。
浩浩汤汤万里长江,奔腾不息的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的精神。一片落叶顺着江水,滚滚东流,为世界注入中国的灵魂。
拾起一片落叶,顺着经脉,感受着来自远古的风,挑开云雾,不断寻找文化的“根”,中华的“根”。
徐丛英
普陀第三中学
高二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