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一题】风筝文化(陆琦)
风筝文化
——传承千年的技艺
陆琦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历代传统风筝的演进中也逐渐形成一种“风筝文化”。
春秋时期,已有发明风筝(木鸢)的记载,“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鲁班又对木鸢进行了改进,“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早期的木鸢往往被用于战争时的通讯和侦察,历史最为著名的便是“侯景之围”,简文作纸鸢求救。
李唐王朝建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被用于军事的纸鸢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用途上发生转变,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可见,儿童放纸鸢已有出现。
演进到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自此,“风筝”真正开始出现。
到了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工商阶层的兴起,制作风筝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了自己放飞以外,还赠送亲友。放风筝成为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一项活动。
传统风筝的样式大多以“百蝶闹春”、“龙凤呈祥”、“五福捧寿”、“平安如意”此类吉祥图案为主。风筝上所绘的花鸟人物和一些吉祥文字,通过双关、象征以及谐音等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鲜明浓烈的色调和极具个性的民族色彩,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富贵、平安喜庆的愿望。风筝然后,他们割断手中的风筝线,一年的霉气就随着风筝而高飞远走。
风筝不仅在样式上折射出华夏民族的勤劳淳朴,在制作工艺上更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苦干。
风筝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制作工艺能够不断传承下来, “扎、糊、绘、放”这四道工艺从最初的简易手工到今天的渐精渐细,浸润了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
古时的风筝大多以竹为骨,将竹篾浸水后破开,裁成两条长短适中的木条,糊上白纸,再根据个人的喜爱绘上花鸟虫鱼或各类诗句,风筝的尾巴得贴在风筝的下方,校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便可起放。
当然,为了追求更加完美,尤其是在民间匠人苦心孤诣的探索中,风筝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到了今天,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人们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呈现出新时代的文化特点和人文需求。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推动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可变色材料等各种新型材料出现并成熟,使得风筝能够摆脱纸或绢的束缚。另外新工艺和新技术,例如机械传动结构、发光装置等的运用,使得风筝的功能和放飞方式有了更多可能。
现代风筝不仅仅在观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运用上也有了延展。
人类对风能的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今,更是出现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这个精灵在风力的作用下,带动地面上的旋转轮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发电,而世界上已经实践了的就有“风筝路灯”、“风筝船”。
山东潍坊市作为“世界风筝之都”,孕育了繁荣的风筝文化。《潍县志》中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传统风筝不仅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种独特的“祈福”文化,更体现了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下,传统风筝逐渐向现代风筝转化,使得风筝这一民俗活动得到继承与发展,也使得风筝文化在现代物质文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月杨柳依依,草木蓊郁,一群孩童在绿草地上奔跑,手中牵着长长的风筝线,千奇百怪的风筝在碧蓝澄澈的天空中昂首飞行……
作者姓名:陆琦
学校:浙江省湖州市安吉高级中学
年级:高三
班级:14班
指导老师: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