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毛龙铁碧神州茶,写楷隶行草华夏字
春茶肥,秋茶透,毛峰烈,龙井清,茶一品满堂清香让人神清气爽;隶书齐,楷书正,行书飞,草书奔,墨一笔矫若惊龙叫人赞不绝口。
从小在我那博学多识的外公的耳濡目染下,茶与书法对我而言从来都不陌生。每每寻他,老远便能嗅着那一股浓郁沁人的墨香和茶香交织融合味儿,推门,定是拿着一支或粗或细的毛笔,在宣纸上正挥墨,案边 总会放着一只正在冒着水雾的极具年代感的紫砂壶。那是真正的“茶不离口,笔不离手 ”啊。
我在五岁那年就拿起了毛笔,至今未曾放刚下过。那么多大家的书法之中,我最钟爱的还是柳公权所创的“柳体”,他的字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总是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脱俗之味儿。
一日,我趴在案边看外公挥洒泼墨时,他突然语重心长地说,“囡囡啊,你可知,柳体的骨感来自柳公权的心正,蔡京的败笔在于他北宋灭亡千古罪人的身份!所以囡囡,写书法最重要的是心正。”这些话给我日后成长带来了极大影响,每当我开始思考文化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总是这个声音。
有时,外公心情好,还会带我欣赏他多年收藏的紫砂壶,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有四把。外公喝茶时用的就是这几把紫砂壶,嗜茶如命的样子拿我外婆的话来说最为形象:家里可能会没有米,但,绝不会没有茶。
外公煮茶总是很慢。日后大些了,我才渐渐懂得煮茶也是一门艺术,很考验喝茶人的耐心,要慢慢等。茶叶选得不对或者煮得不到火候,茶汤就没有口感和特色。古人有“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的意境。茶有后劲,饮后多时,尤见其真情沉厚;而茶煮得好喝的,却要那底质好的茶。这学门对做人也有极大启发:日久见人心。茶出久了,方知好坏与否;人也只有相处久了,才知真情假意。而在外公眼里,唯有茶墨之香,能让人忘却世俗世间的滔天利欲,找回为人的初心与本真。
想起余秋雨曾写道:“中国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实为真理。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而这个载体便是生生不息的人类。这接班人不仅必须有良好的天赋来习得并将之延续,而且还需要品德这个必要条件。因为一个心不正的人制出来的茶不会香,写出来的字也不会正:这大概就是外公想要通过茶与书法传承给我的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实所蕴含的本质却是相同的——艺术是人性的碎片。因而中华文化之根所孕育的华夏儿女性格大抵是有线的风筝,是有谱的行腔,是慢火候的茶,是有骨气的书法,是对称的剪纸,是成双的筷子 ......从来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和和气气,所以团团圆圆。
品毛龙铁碧神州茶,写楷隶行草华夏字。品万种中华风情,奏传统文化赞歌,承前人之根,启后人之叶。做根的守护者,做龙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