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程笑冉
中国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从不缺乏熠熠闪光的火花,他们在时代更替中沉淀发酵,并不断接受或拒绝新旧事物,逐渐形成独特思想。他的光透过层层云雾,在华夏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普照大地。
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特色,一个家独有的标志,一段历史熔炼的精髓。近些年,易中天的《三国》,于丹的《论语》和《庄子》收到了人们的欢迎,《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多档传统文化类节目登上了电视。随着影视类节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并参与宣传传统文化。家长开始要求孩子背诵经典诗词,各种教科书上也更频繁地出现古典诗文,国内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求,反映着当前国人精神家园的空虚。但是这所谓的“传统文化热”,是否是真的“热”?我们不可否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了解而了解,为了背诵而背诵,那些酝酿了日日夜夜而迸发的情感,那些积累了岁岁年年而浓缩的字句,是不能被人们所领会,所感同身受,完好无损甚至加以传承的。请你想象,当长篇大论的文言从孩子口中不带一丝感情,毫无灵气地背出时,是多么令人悚然的一件事。他记住的,是,也仅仅只是有些拗口的词句,对于他来说,这只不过是被要求必须做的一项作业,哪怕是一个时代的跨越,一个剧变,一个悄无声息的惊雷,也不过停留于他口中几秒罢了。
所以,当我们选择去了解,去发扬传承这项伟大文化时,我们当然有必要对其怀有崇敬,热爱之情,我们当然有必要去探求它的背景,它的记忆,它的情感,做到因热爱而靠近,因珍视而推广。而其中不可少的是,我们要选择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百余年来,当我们批判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时,把那些优秀的思想也一起批判了。从而造成了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伦理上的缺失。一度,我们曾想用西方思想来填充,但在道德伦理层面,因为中西方的差别,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并不是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都是经典,要有选择,哪些是对当前有借鉴意义的,哪些是现在不需要的。传统文化中既包含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内容,也包含无法与现代社会接轨的部分。由于传统文化形成于过去,其中不少内容完全丧失积极意义。如妇女裹脚、包办婚姻、纳妾等早已成为陋习,为现代社会所唾弃。传统文化中也有对后世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尊老爱幼、爱国、修身、气节等,这些东西是超越时代的。不仅对古人有益,对于当代人同样有益,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今天应当传承与发扬光大的。我们需要借助传统文化来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管是去倾听于丹的《论语》、《庄子》,还是教导孩子去领会古诗文,都有助于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健康。在浩瀚如烟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要求,还是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都充满着生活的智慧,是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从中学会真心诚意,学会敬畏之心,学会慎独慎微。如此,我们可不再空虚,也不会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