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古今千载,中华五千年上下,自大禹开创中华文明的第一抹光彩开始,历史的笔下从此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华光。二十四朝千载后,仍在书香中品味他们的过去,评论他们的过错,是非成败转头空,不过,这一抹前人赐予的智慧,却在头脑中挥之不去。
如果说,《诗》《书》《礼》《易》《信》是一种智慧的传递,那么我们是否真的吸收了前人的智慧?参悟前人留下的字句,你是否也能读懂他的心情,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壮志豪情,还是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亦或者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孜孜教导?书本上方正的字句,究竟蕴含了前人怎样的智慧,甲骨文中每个字的构造,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为何传到我们之手,一切都变成了未知数呢,到底是历史的遗失,还是我们的放纵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意是天地对一切都是公平的,然而在某些编剧与某些电影电视作品之下,竟成为了天地对一切都是不公平的!先人所要表达之意,在他手上竟成为反义!怎能在黄泉之息安息长眠?随着电影电视小说的放映与播出,这被曲解的意思竟然在这个社会中传播开来,被更多人使用,最后谁还记得原先的意思?书籍能传递智慧,可是,这样的“智慧”还是智慧吗?
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谈论的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及相关电影电视剧动漫影视作品之下,总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三国志》试图更正《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读过《三国志》这本史书的人试图消去人尽皆知的某段虚构成分,可是却又无从下手,这种意识已经扎根在人的内心深处了,无法被抹去,更甚者“编剧”表明是《三国志》的相关影视作品,却出现了演义内容,却没有本来的史料内容,亦或者是标注《三国志》下面评论引出的“史实”确实演义内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一个不知情的人根本摸不着头脑,胡乱看一通,将无关内容吸收太多。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影视电视剧的作用今后应更偏向引人到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让我们漫游在华夏五千年的篇章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舟山市明珠学校
802王海川
指导老师 吴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