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平衡》+顾典
平 衡
雪白的羊毫“啪”一声投入乌黑的墨水中,随后,便于宣纸上随意奔走,或翩若惊鸿,婉如游龙;或凶似狼,猛如虎。收笔。一段意境便跃然纸上。
老师说,这水墨画,就在于处理水与墨的关系。
一画之中,有淡墨晕染,有焦墨重笔;淡可至极淡,浓可至极浓。但整体观之,必达平衡。水墨之趣,便在于此。
其实这水墨平衡极易让人想到太极图,一黑一白。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极致的平衡!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太极两色囊括万物之理。
小到个人饮食、建筑布局,大到历代官场、王朝兴衰,无不在于这“平衡”二字。何为“平衡”?我认为平衡分为二种。一种是自身的平衡,一种是双方或多方的平衡。但归根结底,就是要找到那个度。为何要平衡?对于自身的平衡,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惟综合各物,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对于双方或多方的平衡,便在于只有平衡,才能生“和”。譬如国与国之间,惟势均力敌,才可保持和平共处的局面。若一强一弱,不是弱国依附强国,便是强国灭亡弱国。俗话说:“和为贵。”其实这份和谐是建立在互相敬畏的基础上的。
追求这一境界何其难。不到此度,是“不足”;过了此度,是“过错”。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过程。
我曾学古筝八年有余,虽奏不出珠落玉盘之声,弹不得银瓶浆迸之音,但我至少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琴感不够,抓不到那个度,就如建筑、绘画中的黄金分割点,古筝也有它最动听的点。一日学琴,一个上滑音(一种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后,老师突然叫停我,亲自示范了一遍这个上滑音,老师的滑音婉转悠长,仿佛历史的脉搏,怎一个“古”字了得!再听我的,韵味全无。老师让我左手迟半秒——果然,虽比不得老师,但好得多了。
不只古筝,凡中国艺术都在乎这种把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或许,正是因为平衡的重要和找到平衡的困难,中国才会产生种种思想和学派。
道家自不必说,一个太极图已说明了一切。孔孟之道,其实也处处体现着这一追求,如“中庸之道”。何为“中庸”?不缓不急,不偏不倚。这是一种阅尽千万世事的长者才有的气度,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年轻人大多易激动,易偏执。有所创新,自然是好的,但对于一个家或一个国而言,更重要的是稳重持中之人——毕竟极端主义者,十之一二是天才,十之八九是疯子。所以,孔子要推崇周礼,要强调个人道德。他是想要用“克己复礼”将天下人框定在正道上。因此,我认为儒、道,并非入世与出世的对立,它们是同根的兄弟,不过是表达的方法不同罢了。
同理,我认为法家的严刑与儒家的仁厚亦非对立,两者都是想找到治理国家的平衡点,不过前者更理性,后者更感性罢了。
王阳明教人格物致知,我格这水墨,竟于这清浊间看到了文化——平衡之道。
浙江省新昌县新昌中学高一(4)班顾典 指导老师: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