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题目1】筷尖上家的味道(沈芝羽)
筷尖上家的味道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沉淀,自繁盛一时的诗词歌赋,到相依到今的篆刻书法,自国粹京剧曲艺,到家家户户都不可少的对联、年画,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之气息,熏陶着东方民族之精神。而筷子,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必需品,更是交融了家的味道。
还记得孩提时期,筷子仍是那时懵懂无知的我手中的玩具。第一次拿起筷子的情景依然了然于心,大人们熟练使用的筷子,在我稚嫩的小手中却无比笨重木讷。永远夹不住的菜成了那时的我心头小小的失落,每每见到家中大人手下被娴熟挑夹的筷子,我总是心生羡恨。
待我再长大些时,已能独自熟练使用筷子,却因顽皮挨了不少责骂。一次无意中用筷子敲打到碗边上发出的清脆的声响,让我一度沉溺于这敲击筷子的乐趣中,每次饭桌上我叮咚的声响却总是遭到父亲的呵斥以及严厉的警告。碰了一鼻子灰的我却又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厨房里各色各样的调味料正如童话中老巫婆手上五彩缤纷的药剂,调动着我内心深深的好奇。每当奶奶离开厨房时,我总爱轻手轻脚地溜进这一直被认为是大人们领地的厨房,拿着一只筷子踮着脚轻轻蘸一下那些调味料,然后心满意足的嘬上一口。即使有时候被酸得直皱眉头,亦或是被辣到吐着舌头说不出话,我也乐在其中。直到有一次我被奶奶逮了个现行,我才停止了我对厨房的“味觉探险”。
再后来我因读书而离开父母身边,才逐渐开始明白书本中频繁出现的“家的味道”是何等勾人心弦。而一双我一直从小用到大的银筷,也成了我对家的寄托,几乎不曾离身。每餐饭即使再过简陋,即使并非可口,但银筷中凝结的亲情的温暖和远方家的独一无二的味道,让我独身一人在他乡的心寻得了片刻专属于家的安宁。每年春节回家,最让我感受到家的味道的,是我帮父母摆放好满桌的碗筷时那一刻,望着依旧冒着热气的饭菜和整齐排列的筷子的喜悦。一家人团团围坐,相互恭贺来年顺意,停不下来的一双双筷子将熟悉的味道送入嘴中。这一刻家、亲情都不再是空洞且虚无的词汇,而是真切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家才能给予的温暖氛围。
筷桌上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每个家庭专属的味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亲情的凝结。不同于秦兵马佣、马里长城的宏伟壮丽,不同于风筝、剪纸般细腻灵轻,更不同于武术太极的刚柔并蓄,筷子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牵动每家每户的文化载体。这才是中华文化在平凡繁琐的生活中的“根”,看似寻常却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人女的心中。尽管筷子在每个人的心中所承载的记忆都有差异,但却都不曾离开家和亲情的主题。筷尖上家的味道,藏着每个人心痛最柔软的时光。
若问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为何物,我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筷尖上代代相传的家的味道。
沈芝羽
舟山中学 高二(9)班
指导老师 盛臣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