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2题】以小我化大我,方能成国之文明(夏雨晴)
以小我化大我,方能成国之文明
夏雨晴
家中的书柜上有一排书,神圣而庄严,从儿时母亲的谆谆教诲到稍微大些时自己似懂非懂的品读。我都能够看到它们的重要性与使命感。《论语》为首,继而是《人间词话》,《四书五经》,《中庸》等等,而《文化苦旅》放之最末。它们代表着中国上千年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在代代相传中,它们正在延续。
我们生来便是文明的接受者与传播者,这是每个中华儿女肩负的使命。或许每个人家中都有这样的一套书,这样的一份文化情结,它们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在成长中了解文明,感知文明,随思想的升华和深入,我们慢慢的会有属于自己的文明体系。我们根据它去适应社会,去迎合大环境下的文明,再然后我们便逐渐地将这种文明传递下去。在我看来,文明不是抽象的思维,是每个人的处世态度,气节风度以及品性与道德。
每个个体本身即为一种文明与文化,国之文化只是其集合体。正如文化的碰撞从来都是在人与人交往之中产生并发现的。这是每个个体文化之间的碰撞,只是久而久之,相同的事件越积越多,我们就这种文明习惯定义在国家上。所以个体文明是有程度之分的,每个人的文明涵养固然不同,从道家文化的老庄,到儒家文化的孔孟,从格物致志的朱熹,到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他们都是个体文明的繁荣者。甚至到达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因此我们推崇他们,读他们的著作,并将其引入自己的文明之中。现代这样的文化巅峰亦很多,余秋雨算一个,胡适、鲁迅、钱学森、他们都是。我比较近距离的接触过一位南京的作家,那时在他家中畅谈读书之乐,分享他写书的经历,从言谈举止中,我都能看到他内在的文明素养之高。放眼社会,许多好人好事不断地涌出,为老人让座,助盲人过马路,拾荒多年将钱捐出,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可见,高程度的个体文化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很多。
可相反地,我们仍可以看到社会上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碰瓷、咋骗、抢劫,路面上随处可见的垃圾,街道上肆意张贴的小广告以及被划破磨损的告示......这些人相对于上述者,他们的个体文明中存在着阴暗而丑陋的一面。他们是残缺的,是自私的,于是,媒体曝光他们,人们唾弃他们。那是因为在他们心中,觉得这样是不对的,这与他们内在惯有的思维和品德是相悖的,他们不认同这样的做法和行为。
归根到底,文化是需要被认同的。我们受教育,读先哲,为的都是获取一种思想文化的统一。每个人通过学习相同的知识,品读同样的作品,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人体内的文明体系中有相同的部分。有一部分人是所有人认同的,我们看到他人有好的习惯,看到他人家里好的家风,我们会学习和效仿;我们看到别人的恶习和丑陋之事,嗤之以鼻,甚至辱骂,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于是在越来越多的共鸣中,个体文化不断地繁荣,被社会所认可,作为我们在社会立足的方式和行为处事的准则。
如今天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属于一个国人必须具备的文化道德修养,还需要的是对剩下个体化和多元化的部分升华和提炼,学习先哲和大家的智慧,学习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让个体文明的繁荣推向国家文明的繁荣,让自我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让这个社会的文明拥有更多的认同感。只有小我化大我,方能成国之文明。
作者姓名:夏雨晴
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潘明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