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 歌尽桃花扇影风
我于一场淅沥秋雨后,走进那座六朝古都,走进秦淮,且止且行间,来到那座小楼前。那座楼的主人,是我拜访这座城的缘由。并非为了韦庄笔下依旧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台城柳,也非那夕阳下的乌衣巷里王谢家,而是为了一抹不可寻得的倩影,立于时光中灼灼摇曳了近四百年的一缕桃花魂。我执着于孔尚任付诸笔下的那一段风月,更执着于你对于家国的那份忠贞不渝。
六朝如梦鸟空蹄,帝王将相早已埋入青山冢,贫贱百姓也在朝朝暮暮中延续了一代又一代。我知道伊人已逝,那些恩怨爱恨也都早已散了个干净,可倾慕于你的风姿性情,于你生前故地,江南旧梦里,你可否让我,再见一见你。
三百年前,天下大乱,清兵入关,明王朝分崩离析。江山改朝换代,女真人走上权力巅峰,那时,我们的主人公仍存活于世。五十年后,当故人已成一抔尘土,快被世人遗忘之时,一卷《桃花扇》进入人们眼中,将那前朝旧事娓娓道来,此后,《桃花扇》享誉天下。墨色浸润狼毫,宣纸记载传奇,时光深处我隐约窥得你三分容颜,七分姿态,史书翻过,止于明思宗崇祯十一年。
侯方域赴南京参加科举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友人杨龙友结识你,你们二人情好日密。订婚之日,他题诗扇为信物以赠你。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中拈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你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你保全了侯方域之声名,却也让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擅权乱政。时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不得已为避害他只身逃往扬州。阮大铖等便趁此逼迫你嫁给漕抚田仰,你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最终成就了那一柄桃花扇。因你痛骂阮大铖以泄恨,被逼进宫教戏。你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他匆匆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同年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和你相遇,故事最后你们二人双双出家。
余韵终章,苏昆生咿咿呀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个时代,征战不止,人间狼烟,几多鲜血。仿佛生死之间,仅有黑白和那淡灰的尘埃,在将军主和不主战,文人齐齐沉默之时,谁也不曾想到,那个身负艳名的你,身处九流末端的你,身为“一介女流”的你,站了出来,为家为国,怒斥那些卖弄权势之人,卖国失节之人。你于黑白之间,成就一枝鲜红怒放的桃花,姝而不媚,刺疼了一众男儿的眼。这般反差,让人不禁拍手叫好。
是了,你是女伎,是身份低下,可那又如何,一腔爱国热忱不灭,在一颗赤子之心不改,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你比起那些男儿,又差在哪里?分明较之更慧敏勇敢。
你成就了《桃花扇》,《桃花扇》亦成就了你。百载时光,仍有人乐此不疲地将《桃花扇》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更有欧阳予倩先生将其改变为电影,以讽喻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抗战结束后,中央实验话剧院几度将《桃花扇》搬上舞台,演出于海内外。于是,你在那一声声的低吟浅唱中又出现于世人眼前,带着冷冷的桃香。引的无数人魂牵梦萦,为你,更为你那份家国之情,那是溶于炎黄子孙骨血里的温和的坚定,傲气。
与历史红尘中,与你相逢,以桃花扇为引,以相同血脉为证,这一次,我真的真的,看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