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万事如意(卢焱)
万事如意
等过了这个年,她就七十了。这是她离开家乡的第四十个年头。
她想着自己的一生。二十不到便嫁给了他,那个满腹经纶,总是一脸正气的读书人。于是,她随着他住进了学校,他教授知识与他人,她为他洗手作羹汤。小日子过得也快活,知道他想起了自己的诗和远方,向学校提出申请,到遥远的南方。她知道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支持他,伴他远行。她陪着他一路南下,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了这个南方的滨海小镇。这一年,她三十岁。
窗外是鞭炮噼啪作响,她看到厨房外与孙儿玩得开心的老头,无奈的笑了笑。捋了捋袖子,从橱柜中拿出一袋面粉,小心地倒入筛子中,轻轻拍打筛子,筛出最精细的面粉。她不断地重复着这一串简单的动作,倒面粉,拍筛子,倒面粉,拍筛子……待面粉足量之后,拿出了实现准备好的温水,慢慢地倒入盛面粉的盆中,边倒边用手细细搓揉。和面是她出嫁前母亲教给她的。母亲说过,和面讲究力道,不宜太轻也不宜过重,只有一切都做到极致,和出来的面才能发酵得足够好。和面还讲究技巧,一般人家用的都是凉水,母亲教她的确实用温水和面,这样和的面才是最好。她不懂得其中的门道,只晓得用心去做。几十年来,一家子吃着她和的面从北吃到南,似乎已经成了习惯。
厨房的外面有些吵闹,这一大家子十二口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都为了吃上今晚的那顿饭。她踱步到厨房门口,轻轻地拉上了移动门。厨房里一下子安静起来,对于刚刚自己的这个举动她显然感到满意,这下她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干大事了。她将双手洗净,把面粉和温水混合在一起,不断的搅和是它们紧密切合。她手上干枯的皮早已松弛,一条条青筋与细纹显示出了她的年迈,但她和面的力道却像个正值壮年的年轻人。细碎的面粉从她的手背上跳过,滑过了她的指缝。她神情严肃,仿佛在做一件十分神圣的事情。面团逐渐成型了,接下来便是等待它发酵了。
过了许久,她拿出一直用湿布包裹着的,已经发酵完成的面团,将其揉成长条,再均匀地分成几个等大的小团,用手掌压扁。她拿出一根擀面杖,用水冲洗一番,在面板上撒上一层淀粉。擀面杖在面板上飞快地飞舞着,她一手拿着面饼,一手紧握着擀面杖,一块又一块的面皮从她手下飞出。她擀的面皮四周薄中间厚,大小适中,比之前外面买来的面皮不知道要好多少。她一想起来就觉得得意,自己的手艺比机器做得好。她拍了拍手上残余的面粉,看着面板上那一摞摞面皮尤为自豪。
饺子的馅料是先前等面粉发酵的时候备好的,她记得孙女重口些,特意多加了一勺酱油在里面,还倒了些许料酒去肉腥。今天是除夕夜,她还加了一些特别的东西在里面。她用筷子夹起一块馅儿,放在了面皮的中央,手指微微润湿,抹在面皮的周围,这样饺子皮就容易捏起来。手指翻飞,她快速地包着饺子,她要赶在十二点将这些饺子端上餐桌。思绪一下回到了多年前,那时的物质条件并不优越,只有过年才吃的上几口肉。那一年正好寒潮,北方下了大雪,家里多多少少受了影响。小儿子身体一直不好,这次更是虚弱,心里却老惦念着她包的饺子。她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冒着大雪,一脚踩进了能没过小腿肚子的雪中。吃过饺子,少年精神转好,她笑了,只是自那以后,腿脚一到冬天就十分不利索,孩子们问起来也只是笑笑不说。
往事纷纷涌上了心头,她有些惊讶,惊讶于这么久远的事情自己尽还记得,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可能是离家太久的缘故,这几年她老能想起家乡的往事。四十多年来,她想家的次数越来越多,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盛景,也有硕果累累,飘香十里的秋日林地;那里有肥沃的黑土地,有丰收时候闪着金光的麦子;那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的故事。那里成了她心底最柔软的触动。她是个农民,一生也没怎么正规的读过书,却一直明白自己打哪儿来,一直清楚自己的“根”在何处,知道自己心里想做什么。她想将家乡的技艺保留。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选择机器作为劳动工具,却忘了最完美的往往是用双手所制。饺子是家乡的味道,她坚持了几十年。她的手下,面粉有了特殊的味道,注入了情感揉成的面团有了灵魂,饺子也不仅仅是饺子。
蒸锅发出了刺耳的“滋滋”声,在安静的厨房里格外突出,将她的思绪拉了回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夹起一块饺子,蘸上酱油和米醋,咬上大大的一口。面皮弹滑劲道,肉馅饱满多汁,这饺子真是妙!
“叮!”清脆的响声在喧闹的人群里显得尤其突出——是硬币,一枚金灿灿的硬币。北方有个传统:若是谁在除夕夜吃到了带硬币的饺子,来年必将顺顺利利。吃到硬币的人激动不已,她站在一旁看在眼里,嘴角上扬,露出喜悦的笑容。大家哄闹着,纷纷举起了酒杯,她被推进了人群的中心位置。她手里拿着杯子,这个七十岁的老人第一次感到慌张,她要以长辈的身份致词。十二点的钟声响起,一瞬间,她看到了北方的大雪纷飞。她的嘴唇缓缓张开,踟蹰片刻,朗声说到:“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