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 沉 张议丹
沉
一方雅室,沉香袅袅,但见伊人纤臂拂动,身前的品茗杯中便多了道橙黄的茶汤,热气氤氲,木几上的幽兰静默着吐纳初冬午后的光影。
也不知怎的就这么撞进了这一间茶室,于异地繁华的商业街深处,这样的邂逅,足以让人欣喜万分。
热茶入喉,如晨露滑过草尖,周身的细胞若躁动的婴孩受到了母亲的安抚。想着赞叹茶的沁人心脾,方启唇,吸入的冷冽空气竟化得极为甘甜。流连于醇厚的回味,不禁似将溺亡的人般,贪婪而恣意地渴求着空气。呼吸交错中,心间透彻,了无杂念,沉静如坠入湖底。待余香渐缓消退,才无比惊异地询问,这茶是何名。
是,开启我对茶浓郁兴趣的便是一杯人参乌龙。我之于茶,倒颇有几分“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此后,闲暇时也在家中沏茶聊以自乐,偶尔亦于册本内窥见茶的倩影,每每掩卷,常感怀茶文化在中国的溯源之深。于丝路悠扬的驼铃声中,于鉴真船侧激起的浪沫中,茶承载着植根千年的中华传统向远方播撒。试看当今日本的茶道,便是在大唐遗风的体现。继酒之后文人墨客们最钟爱的元素,也莫过于茶,诗人品茶,更添几番哲思意蕴。世人皆知,子瞻对茶喜入骨髓,“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簿书鞭扑画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清冽的银辉下,与深山隐寺中的僧人对坐,无需言语,禅意便随一盏清茶浸染扩散于寂然的夜。
今人又予茶以新的发展,而那份对茶所寄托的沉淀心灵的追求,却未曾因时代变迁有所改变。嗜茶者,总带有些许对万事万物的从容不迫。曾见过一位年高德勋的老教师,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内常年置着一只白瓷茶碗,一个盛满热茶的保温杯。坐定后,以极缓的速度将茶水倒入碗,似乎看这浅褐水流与白色碗壁的冲击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雾气升腾,老人的神情模糊难辨,惟眼角的鱼尾纹随白汽悄然荡漾。任周遭人声鼎沸,他仍是徐徐呷着他的茶。悠悠然,竟有几分古代骚客们的洒脱。这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品茶时的安定闲适,非切身体验是无法琢磨的。
前些年,有幸听了几节茶道课,授课教师一袭白衣仙袍,眉宇间的那份淡然流露出习茶之人特有的超然气质。随她的讲解与示范,便也知晓了茶道的十步程序,即点香、洗杯、凉汤、投茶、润茶、冲水、泡茶、奉茶、赏茶、闻茶、品茶、谢茶,是所谓“焚香除妄念,冰心去尘凡,玉壶养太和,清宫迎佳人,甘露润莲心,凤凰三点头,碧玉沉清江,观音捧玉瓶,春波展旗枪,慧心悟茶香,淡中品致味,自斟乐无穷”。茶道,在各步骤的举手投足间蕴含着自古而来人们对修身、养性、静心的独到领略。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窃以为这种心境与沏茶时是相通的。无需多么名贵的茶具,只消一只粗朴的碗,且看水激茶叶时那些细微上升的气泡,看几蔟凝碧在杯中与水的浮力抗衡,一个人浮躁的心便能够慢慢沉寂下来。你凝视着眼前那碗茶,冥想中,思维相隔时空与先哲交汇,似乎,古今二者望向的,竟是同一盏茶了。茶汤皎皎,有若明镜,倒映你的面容于其中,杯中的影像褪去浮华的一切。待尘世的喧嚣渐行渐远,此刻,你在与心灵的本质对话。
忽而也悟了茶为何常与佛家联系在一起,许是这啜饮时无端的虔诚,便是在菩提树下,也有着同样沉静的体会。
茶,凝聚了与浮躁生活的对抗态度。近五千年来君子们淡泊名利、沉心自省的夙愿已然随茶水流入了我们的血脉,深深植根于千万华夏儿女的灵魂,如此,便有了刘贞亮茶之“十德”,如此,便有了闹市深处那次惊艳时光的遇见。
任钢筋水泥的社会飞速运转,天地间,一人,一茶,一颗沉心,便足矣。
作者姓名:张议丹
学校:浙江省舟山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