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余味 谭昕
余味
民以食为天。谈及中国,是不得不谈吃的,梁实秋先生道:“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而中国人讲究的,不仅是入口的味道,还有手中的质感。更多的味道在手里,国人手中两根细长的条棍,扎根在中华大地上,支起了一片天空,其下,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是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精神。
中国人以箸进食已有三千多年之久,文献中曾记载商纣王制作使用精美象牙箸,而考古发现最早的箸出于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先秦称“挟”,它体会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也见证着秦一统六国的霸气;汉代称“箸”,它经历过文景之治,也目睹了汉武帝的大一统;隋唐称“箸”或“筯”,它看着那个最鼎盛的王朝崛起,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亲历了那个时代安史之乱的没落;宋元明清皆称“箸”,明代开始改“箸”为“快儿”,它感受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感叹着封建王朝的陨落。“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它随历史而来,伴着三千年的世事变迁,早已成了中华文化的根,成了东方文明的象征。今日,我们习以为常地称其为筷子,但在作品中依然能看到“箸”或“筯”的出现,并没有如《推蓬寤语》中所言“忘其始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能忘,只因它穿越的那段岁月是中国的过去,而它的背后,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以表人的七情六欲,这便是人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筷子一阴一阳、一主一从,既是一也是二,既辩证又完满。它一头圆、一头方,为了方便之余,也包含着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天圆地方,以圆头为天、方头为地。这是古人的哲学,圆融通达,让自己与世界和解;为人方正,就不怕世界曲折。亦是今人的智慧,谋发展、图变化,唯有兼容并包才能从容自若;求和平、愿安定,也仅有平凡朴素才能坚定不移。以手持筷,体现出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者,天地人。”中华民族与天地合一、休戚与共、和谐相处,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吗?出于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求天地人和平衡和谐,在创造人类美好明天的同时,保护好子孙的地球。
相信没有中国人不会用筷子,在年幼的我们扔下勺子转而学习筷子的时候,在父母一次又一次地矫正我们的姿势、指出我们的错误的时候,在我们耳濡目染渐渐明白何为“礼”的时候,我们就接下了这一棒,成了那个传承它的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守着传统文化的根。如它一般挺直了腰杆,坚毅不屈、刚正不阿;像它一样团结友爱,毕竟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也似它一般甘于奉献,“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为人民服务,仅留余味悠长……这都是中国人吃进骨头缝儿里的东西。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一双小小的筷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含着中国人的信仰与理念。“一世酸辣中,能知味也否。”中国人以筷尝尽人间百味,携着历史的沧桑,又带着新生的清新与生命力。一双筷子,就是一段文化的传承;余味正浓,做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作者:谭昕
学校:德清县高级中学
年级+班级:高二(7)班
指导老师:周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