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龙之语(胡震楠)
我站在龙洲塔下——
“爷爷你看,这有好多字,怎么念呀?”一句稚嫩的声音传入我耳。
爷爷摸摸孩子的头,笑着说:“孩子,这是不同写法的’龙’字!”
“都念龙?”稚嫩的声音显得惊异不已。
“是呀,孩子,中国的龙文化可了不起了。现在我们就在龙洲公园玩呢!”爷爷指向高处,“你看,这座塔的名字叫龙洲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龙,他已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了……”小女孩瞪大了眼睛。
我仰望龙洲塔,思绪飞扬:的确,我们中华名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大家庭。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无论天涯海角,汉语都被作为中华名族的主要标志,汉语是名族之根,祖国之魂。
时常耳听新闻中,两人因发生口角而导致的事故很多。人们因一时冲动说错了话而“失足造成千古恨”。就拿最近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来说吧,因为一名女乘客坐错站,而引发与司机的激烈争执,想必她说话丝毫没有经过思考并对司机进行言语攻击。司机虽然知道不在站台停车是犯法的,但是他却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罢。其他乘客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从另一个角度,如果两个人或者其中一人,都能组织好语言,用更加委婉的话语来交流,我想这种事故将会很少发生。
语言虽然会造成矛盾,但它也是一门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有一回,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羞愧难当。总理的语言艺术体现极致。虽然只有几句话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周总理巧妙的语言魅力,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出了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中国人伟大而坚韧的“龙”精神。
小时候,每到饭点,奶奶总会扯开嗓子吼道:“饭都快凉了,你到底要不要吃饭?!” 我听了之后总是感到不舒服,甚至不想下楼去。
“你到底吃不吃饭?你到底吃不吃饭……”奶奶念经似的催着我。我奈何不过奶奶的念的“咒语”,拖沓地走下楼,盛了一碗饭,便开始吃。奶奶又吼道:“多吃点菜啦你!多吃点菜……”便向我碗里疯狂夹菜。她的关爱充满火药味。
但现在每到饭点,奶奶总会轻柔地对我说:“下楼吃饭喽!很好吃哦!”我便冲下楼去,盛好了饭,仿佛菜都变香了许多。我想:话说的好不好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啊!语言的魅力真的有这么大啊!
龙文化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累,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了。语言则是龙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要真正活出中华人的气概,传承“龙”的文化,发扬“龙”的精神,说好“龙”的语言,做真正的“龙的传人”。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八(16)班 胡震楠
指导老师 江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