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1 生于本草 任涵钰
生于本草
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文化,悠悠历史,追根溯源,生于孕育它的那片热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那块土地哺养了花鸟鱼虫,生长着山林草木,流淌着江河湖海,也孕育了中华千年的文化。
中华文化扎根于土壤,世间草木亦扎根于土壤。有谁能说,那生长着一茬茬生机蓬勃的绿色中没有饱含着文化的汁水呢?那浸润了万物的雨水,温暖了大地的阳光,又何尝不在温暖、滋润着中华文化呢?千年华夏,汉韵流芳,中华文明的根和所有中草药一起深深的扎于土壤,沐浴了千年的日月流转,终被饱经风霜的药农采挖出来,兑上和暖的阳光,文火慢煨,熬成一碗带着苦香,沉淀着岁月的草本精华——中药。
古有神农氏遍尝百草,他用一只药箩盛装了一株株草药,带着它们调理解毒,救死扶伤。后来李时珍历悉百草,参透了中草药的性情,顺着它们的根写下了《本草纲目》,它记载的古方至今仍旧流传。千年华夏的根蜿蜒至今,将古韵的幽幽药香留存在了那些最质朴本真的草药中。我们和中草药的关系本就是同根而生,密不可分,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当外国人绞尽脑汁的用各种复杂的化学试剂配成令人生畏的药剂时,中国人早在千年前就找到了最为简单而有效的药方,那就是将身体与大地的根相融合,从最靠近泥土的地方汲取力量。
然而现代的人们往往很忙,他们每天匆匆在上班的路上,穿梭在各种高科技的技术器械之间。他们每天喝的是高能量的碳酸饮料而不是最纯净的山泉水,眼睛盯的是发着蓝光的电子屏幕而不是蓊郁茂盛的草木,耳中充斥的是千篇一律的机器运转声而不是山林中的鸟语蝉鸣。渐渐地,渐渐地,他们的心被尘埃覆盖,感觉器官疲倦而迟钝。但他们不愿意休养生息,不愿放慢脚步来喘几口气。于是,身体再也吃不消超负荷的透支强度,人们生病了。
可是哪有空来生病呢?打点滴挂盐水,强效药剂多管齐下,恨不得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是啊,身体和大地间的联系越来越弱,尤其是那些成天奔波于高楼大厦间的人,几个月都见不到大地,根怎么活呢?人们在急功近利的同时却忘了,身体,是需要调理的。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后来人们才醒悟过来,想起了那真正熨帖身体也慰藉心灵的药方——中药。
一碗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中草药,凝聚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深棕色的液体盛在白瓷碗里,兑着窗外温暖澄澈的阳光,散发着独有的苦香。一帖下去,干涸的心就温润了,疲倦的眼眶仿佛经历了山林的洗礼般清亮。草药那苦香,令人感到心安怡神了。啜饮,苦味流开在舌尖,蔓延至舌根,再滑进喉咙,一直流进胃里,一路滋润着流经之处,融化在体内。这种感觉,就像是植物吸收雨露、汲取水分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无法直接汲取大地的能量,就将那吸收了阳光、雨水的中草药捣碎、漉汁、煨煮、熬制成一碗滋润身体心扉的草本精华,感受着通过那药香和苦味传达而来的根的力量。
中药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不仅是取材的源自本草,煎药的方法也是亘古相传。晚来天欲雪时,红泥小火炉置于药庐之中,药香袅袅升起,缭绕在温暖静谧的屋内。《红楼梦》中宝玉就说: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单是药香就能使人的灵魂舒展开来。翻开《本草纲目》,映入眼帘的是令人齿颊生香的名字:黄芩,当归,半夏,落葵,白芥,芜菁,棠梨,紫苏……这些植物的根,大多是可以入药的,那最贴近大地深处的部分,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悠悠的药香流传了千年依然氤氲,历久弥新,而中华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扎根在华夏的土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那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灵魂的根源。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那碗散发着苦香的中药。
作者姓名 任涵钰
学校 南海实验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
班级 高一(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