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根
初中组题目二:熟悉历史的根 陈奕萱
就像一个封存在时光里的遥远的梦,那些传统似乎只留在父辈的记忆里;就像一种渐行渐远的淡淡的伤逝,那些文化似乎在生活洪流中渐渐隐去。我们不自觉地在空中飘浮,直到我们从生活的繁华中惊醒,开始大声疾呼“传承我们的文化!”
于是刚被惊醒的你,揉揉惺忪的睡眼:既然要融入世界的潮流,何必在意古书上几个晦涩难懂的文字?
传统不是古书上的印记,传统文化是先人生活中点滴的智慧、点滴的美好汇成的一片海洋,融进我们的眼睛,融进我们的血液。就像一个旅行者,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行囊与地图。没有这些的人是走不远的。
其实,是否传承,犹太人早已做出了合适的解答。纵然漂泊无依,纵然一度遭到歧视屠杀,犹太人始终坚守着他们的文化——希伯来文与犹太教,最终结出丰硕的智慧果实。传承与否,应有很明确的答案。五千年不息的文化之川,不应在这一代断流;五千年积淀的传统之海,不应在这一代干涸。
你于是疑惑不解地问,我们不是已经在为此努力了吗?开掘传统文化,不是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吗?
是的。但是当我们操之过急,没有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努力反而让传统蒙尘,让文化失色。那些唯利是图的天价读经班;那些充斥于银幕之上的胡编乱造历史剧;那些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扭曲事实、恶搞古人的文章……这些不正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存在缺陷吗?
你兴趣盎然地问:那么,什么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
首先,传统文化应深层化。像一片大海,鱼儿感知的不只是表面上急急奔走的浪,还有涌动在深层的暖流的力量。比如古诗文,先哲们书写诗文,不是让我们枯燥的背诵,我们要深入其中,感知文人们深藏其中的爱与恨,思念与愿望,哲思与情怀。
其次,传统文化应年轻化。传承的接力棒,最终将递入年轻一代手中,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应被赋予新的活力。如青春版的《牡丹亭》,书法、水墨、古琴等文化元素不变,在此基础上,谨慎加入现代元素,因此而获得青春的生命,散发青春的魅力。
最后,传统文化应生活化。传统不应是一块遗忘于生活外的碎片,而应是组成时代版图的拼图。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当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这才是最好的传承发展。
新旧交替之间,传承已然成为一场比赛,传承的速度对抗老去的速度。这应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比赛。
毕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等重于故乡、民族、祖国的根。无根之草,只会在历史狂风中,飘荡。
“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裸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避免我们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陈奕萱
舟山市普陀区东港中学九(9)班
指导教师 俞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