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二题】 脚步 陈妍君
距今250万年前,东非草原上出现了与现代人类极为相似的动物;在7万年前,智人在世界的一处角落里诞生;而6万年前,群落里一头普通的古猿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是黑猩猩的先祖,另一个则成为了全人类的祖先。
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走眼,对地球的影响与萤火虫,与蚂蚁相差无几。他们只是不引人注意的一小个部落,在造物者的眼中,人类只不过是她的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正是这个普通的孩子,这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尤瓦拉.赫拉利语),站上了生物链的顶端,甚而成为地球的主宰,自称为“万物之灵”。
毫无疑问,使人类褪去野蛮面目的,就是我们常提的“文明”。是古老神秘的大河文明、是广阔丰富的海洋文明,人类史便是一部文明史,人类有别于飞禽走兽的开始也是文明的起点。在远东的黄河流域,“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见龙在田,则天下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文采光明”;当时,华夏民族的祖先或已模糊认识到,文明就是一个民族的一种象征。
随着历史的积淀,文明渐渐显现出了其多样性,孔子云:“不当礼,无以之”,他认为“礼”是一种文明;司马光说:“朝家文明所及远,於台阁尤蝉联”他以为文治教化是一种文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则认为“知识和美德”是文明,殖民者认为先进的生产,丰富的知识是文明。文明可以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所以在民国时期,人们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思想称为“文明”;文明也可以是文化的体现,所以往往我们在提起华夏文明时,脑中浮现出的均是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多数人的眼中,华夏的文明是丰富的,千姿百态的,这的确不错。无论是儒家的仁与义,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或是法家的依法行是。中华的文明千面而一体,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生成了如今这样包容广博,精深灿烂的面孔。
在封建社会,文明多半是封闭的,时间的推移使文明变得海纳百川,文明又展现出它极强的融合性。古有孝文帝改革,今有改革开放;古时候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在古道,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响亮于整个世界。中华文明向来是融合而成的文明,民族间的融合,国与国的融合,才使华夏文明千年不倒,倒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溯千百年的文明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文明的广度或是深度,任何一部文明史都是一部人类解放史,而这一系列的解放无疑是缓慢而痛苦的。
我想,百年前的圆明园的那场大火,千年前第一个王朝的建立,万年前某个部落的组成,都标志着另一个文明的开始,却无法让先前的文明断送、覆灭。因为文明是延续的,是连绵不断的。所以,我们能够看见,古时的礼仪一直在传承,古诗词的浪潮在全国掀起,中国一直是礼仪之邦,文化之邦,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未变过,中国人的根藏在黄河奔腾的江流里,藏在五岳奇峻的山峰间,在每一本古籍的书页中,在刀笔吏的唇齿之间,在笙箜候的弦外之晋。
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息,如今的我们,倡导文明,呼吁文明,而每一个个体,都是文明的化身,是文明的开拓者,见证者,叩问者与实践者。文明由我们组成,文明的辉煌也将由我们创造。
作者:陈妍君
学校:浙江安吉高级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4班
指导老师:倪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