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1题】正月时分龙抬头(毛羽妍)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我们是龙的传人,可那时稚嫩的我不明白龙是何物,只是单纯的从图画书里瞧见了龙的模样,它似蛇而非蛇,似马而非马,似鱼而非鱼,甚是令人可怖。渐渐长大了,学了知识,得知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古人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一物从而创造了能腾于宇宙而隐于波涛的龙,我的情感也从对其外表的惧怕过渡到对其内在的敬仰与崇拜。龙,盖天地之神物也。
忆起从前,每当正月十三那神圣的一日来临,阿婆就会让我早早吃饭,说是晚上要领我去附近的青塘坞看龙灯,每一年中我最期盼的就是去看龙灯,于是象征性的扒拉两口饭,急匆匆地拽着阿婆出了家门,边蹦跳着边催促:“阿婆阿婆,快点啦。”阿婆牵着我的小手径直走向青塘坞村的祠堂,祠堂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只有趴在阿婆的背上才能看见那气魄雄伟的龙头,挂着好多个灯笼哩,我数着数着就乱了。着黄衣、戴头巾的村民们已经抬着长板凳鱼贯而出了,那些板凳上摆着用鲜花扎成的花篮,像是给龙披了件华丽的花衣。阿婆告诉我,前头抬着的是夏禹王的塑像,紧跟着的是由一百零八张板凳连成的板凳龙,都是每家每户聚集在一起的板凳呢,我似懂非懂地晃了晃脑袋。“噼里啪啦......咚咚锵......”,爆竹声与锣鼓声交错在一起,我也兴奋地把小手拍得通红,好不热闹!我和阿婆随着队伍走走停停,看热闹的人逐渐多起来了,大家都簇拥着“长龙”往前走,到了夏禹庙,舞者们浑亮地吆喝一声“嘿呦——”,“长龙”就稳稳当当地停住了,人们向着夏禹王塑像拜了三拜,就准备回程去到村里人家巡游。
这之后龙头转向,龙的身子一荡一荡地盘成了半圆,又缓缓拉成一条直线,此时月上柳梢头,各处的烟花相继冲上天空,又马上散开,绕成了千万朵花儿,灯笼里的明火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透亮,使舞龙队伍更添一分神秘与宏伟了,好一个舞起龙灯明月夜啊!阿婆说,家家户户都要迎龙,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可我年幼无知,不关心什么敬香跪拜,只是望着那些桌子上的糕点发神,阿婆轻拍了拍我的额头,笑着说:“你这小乖乖!”夜渐渐深了,睡意也渐渐来袭,我趴在阿婆的肩上,半合着眼皮赏龙灯,在我迷糊的眼眸中,龙灯已拉成了一条好长好长的黄线,好长好长......睡梦里,我还想着那龙灯念着那龙灯。
至今,我的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正月十三那晚的情景,就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在其诗中所描述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样,是如此的震撼人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龙文化尤其突出,在我们身边诸如舞龙灯这样的龙文化其实有很多,它们都是充满智慧的华夏人民几千年来提取出的文化精髓,也代表了中华人民聪慧勤劳,志向远大的优秀品格。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更应该大力保护并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使得它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独放光芒,永不消退。上下五千年,龙的香火不灭;还看今朝史,龙的精神不息;来日几万代,龙的文化不绝!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八(15)班 毛羽妍
指导老师 江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