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号】 于双箸间言华夏情怀 莫雨凡
于双箸间言华夏情怀
莫雨凡
西方学者埃利亚斯在探讨“文明的进程”时提到,饮食的工具、方式和礼仪是人类最文明的符号之一。诚哉斯言,这一点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餐具——筷子来看,便可见一斑。它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符号,由表及里,无不烙印了国人借物抒情的文化传统,亘古流传的华夏情怀。
首先,我们要将筷子的形态一一道来,并不复杂,我们却能在其中窥见古人对于世界的基本理念。它的结构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从其组成看,双箸既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分分合合,诉说的是太极八卦和阴阳相合的道意情怀。因此在餐厅里呼唤服务员“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由此看来,筷子对国人的影响力,除了在形而上的世界观层面,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唤起人们别样的情思。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就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寄寓了对前路茫茫的怅惘。其实除了愁苦,筷子见证的更多的是人间的喜乐——一如见证小孩生动的小脸:团圆聚餐时,大人用筷子蘸点酒给孩子尝,辣得小孩露出了哭脸;这时母亲用筷子蘸取鲜美的鸡肉汤,又让小孩破涕为笑了。筷子带着饭菜的余温,传递了国人圆满和团聚的情怀。此外,筷子还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洒脱情趣。《儒林外史》第22回有云:“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盘腊猪肉。”这一小碟的零嘴,一筷子的细碎,放在中国人嘴边就又是一个午后;如此清明如初,淡然自始,双箸间平凡的逍遥洒脱之意,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虽然如此,我们却要将中国的筷子与他国餐具区别开来。诚然,筷子并非中国独有,也被使用于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然而他们与我国的筷子却并非没有差别;日韩的筷子的确较为细秀玲珑,我国的较为粗实圆钝,但我国的筷子意境往往更为深远,更近于仙人的境界。尤其是木制的筷子,往往带有一种千年积淀的历史厚重感。若说我国的筷子与西方刀叉的差异,那就更显著了。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写筷子:“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像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那样恰如其分的谨慎的温柔动作。”由此看来,筷子可以说相对于刀叉有一种母性的温柔,不像西方的刀叉那样于餐桌上见血气。若说刀叉是游牧民族的象征,那么筷子则充分折射出孕育于大河流域的子孙独有的温煦谦逊之情怀。
遗憾的是,尽管从前我们有这些美好的情怀,但在如今,人们似乎认为“汉服流”盛行,古装影视剧风靡便能体现传统文化复兴了,其实不然。这样的灵魂与活力并不体现于以上全民复古的形式主义,而是见微之著,于稀松平常却是文化介质的东西里得以延续。比如我们的筷子,不仅要有传承千年的不移情怀,更应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被注入新的灵魂和活力。不仅要我们自己了解“仙人指路”“品箸留声”“击盏敲盅”这些关于筷子使用禁忌的文化,还要将我们的筷子传到西方,传向世界。其实,诸如筷子的文化介质中还能折射出当今中华的两个影子。其一,电子支付的风靡,高铁的快捷便利,无不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情怀;其二,尽管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旋风已经呼啸而来,我们的东方巨龙已经屹立于尖端技术的广袤天地,但之前“韩国政府申遗中国端午节”等等事件却昭示了国人对微小文化印记之情怀的缺失。殊不知文化的痕迹见诸毫末,华夏的情怀显于双箸之间——真正铭记筷子这样的细小介质所蕴含的情怀,才能让中华文化经久不衰。
从前,筷子在微默中营造出的情怀意境令人赞叹;新时期,“观乎文化印记,以化成天下”已成为新命题。而本固枝荣,不忘双箸内涵,立足千年情怀发展时代情怀,才能展现新旧相融、历久弥新的华夏情怀。唯有抓住双箸间的每一道风景,才能引领泱泱华夏进入新的天地。
作者姓名:莫雨凡
学校: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1班
指导老师:吴蓉英 1386726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