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城墙,我的根(郑慧琪)
城墙,我的根
手指触碰着这些古老的纹路,我仿佛听见了穿越漫长时光的回响。
──题记
再踏上西安这片土地,这个场景我早已在梦里演习过上百上千遍。粗粗地一算,距童年与它一别,已过六年。
车窗外,是郊区。冬的气息穿过笔直的木,洒在还涂抹着蓝霭的大地上。天光从林子里一点点跃起来,我的心也一点点雀跃起来。
巴士驶入城区,我的眼睛贪婪地搜寻着我所熟悉的一切。
然而陌生的街道、陌生的面孔,惶惶然间我发现我所熟悉的一切。我梦回的场景都消失了。蔫蔫地走着,我就这样,像闯入这里的不速之客,惴惴不安地打量着这个城市。穿过两个十字路口、四个红绿灯,路过两家酒店、一个广场,路边的街景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我竟有种“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失落感。
不经意间,一侧首,我的心魂仿佛全都被他摄去了──我的城墙。
四堵城墙屹立在车流中、房屋中,颇有些遮天蔽日的味道。我向他奔去,向我幼时的伙伴奔去。
西安的冬天很冷,风很大。我扶着墙壁,风灌得我衣服鼓鼓囊囊,我一点一点拾阶而上。手指从城砖上一块一块抚过,深情而留恋。木讷而冰冷的青砖此刻也变得温柔,一遍遍回应我,告诉我“欢迎回家。”我的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感动。
我至今仍记得初见他的时候。小小的我窝在外婆怀里,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高大雄伟的建筑,听外婆嘱咐般地对我说,“你要记住了,这城墙,是咱们的根。”那时我并不明白外婆的意思,只知道,从那以后,他便住入我的生命里。春日,我和小伙伴们在上面骑着儿童车,有学生们在画速写。对面远山上的青龙寺桃花烂漫,花香萦绕了半个西安;夏夜里,有爷爷们在上面拉二胡,奶奶们的戏腔咿咿呀呀,钟楼的夜灯仿佛照亮了整个古城;冬天里,城墙下的行道树都裹起厚厚的冬装,我们在城墙上面看雪从天下撒下来。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数着墙下来来往往的行人,像小蚂蚁一样,不知是哪个冒失鬼滑了一跤。在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中,我一点点长大,与他一起。
但我终是倦了他的古板和与我不相契合的厚重感。我不再常常去见他,在我的记忆里,他一点点模糊。再后来,我离开了西安,离开了他,他变为了历史课本上秦皇的附庸品、代名词。
风很大,刮得城墙上的旗猎猎作响,刮得我鼻尖通红。这是我十八年以来,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窥看他的全貌。这时候,太阳已经升到半空,金灿灿的暖洋洋的阳光倾泻在他身上,连平日暗淡的砖青都显出几分活泼。朱红的城墙褪去了轻佻的鲜艳,在时光的晕染里斑驳。带着铁锈的狮子扣环,依然雄赳赳地怒视远方。赭褐色的城砖们被工匠们亲亲密密地砌在一起。看着他们,我真感到快乐。
恍惚间,车水马龙都停歇,我又听见了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在耀眼的日晖中,天地间,只余我与城墙,我凝视着他。
四堵城墙,其中有一扇门当年一定为玄奘大开,送他去天竺;其中有一扇门当年一定为张骞大开,饯别他的出使西域,也一定迎接过张骞的满载而归。从这四堵墙开始绽放出大唐盛世的繁荣之花,从长安到大月氏,从中原到大漠,城墙迎来了悦耳的驼铃,高鼻蓝眼的波斯商人,带来了异域风情,与中华文化的互通有无。
阖上眼,我的手指触碰到一处浅浅的凹槽,仔细一看,是一处弹痕。我这才明白他所承受的──流弹、战火曾经创伤他的躯干,风霜、雨雪依然侵蚀着他的肌肤──他是时间的见证者。
城墙的狼烟又燃起,“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从帝王宫中升起的征服欲望命令着王的子民,挖土筑城;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年轻的男子背井离乡,远赴战场。“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每一堵墙,每一块砖,都浸透在他们的汗水、泪水、血水中。戎装的士兵们在城墙下整装待发,主将在城墙上宣讲国家寄予他们的重望。但我也看见,雪夜,满是伤痕的兵卒拖着残甲。朔气传金柝,却消失了那一项清亮利落的出鞘声,余下他们的叹息。城墙也只是叹息,缄默地打开城门,包容落魄的他们归家,像召唤疲倦的鸟儿归巢,枯黄的落叶归根。大雪窸窸窣窣,掩埋了战败、死亡和痛苦。山一程,水一程,寒光照铁衣,他们失落地低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被裹挟着向前,人与城墙的故事也不断演进。大到国家社会的盛兴衰微,小到柴米油盐的欢喜悲忧都被城墙一一记录,锁进参差的砖缝里,渗入城市的文化中。筑下一道墙,生长出一座城。
城墙上的骈道毫不消减半分当年的雄姿,指节轻击砖壁,仿佛能听见“铮铮”的马嘶金鸣。城墙下车流不息,金灿灿的暖洋洋的阳光倾泻下来,护城河的河面上溢满金光,河水绕着城市缓缓流动,像为城市系上水色的绸带。耳边的二胡声越发真切,我循着声寻去,垂垂老矣的先生稳当当地拉着二胡,我摘下了帽子。
穆尔曾说, 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找到了。
我望着我的根,我的城墙。风一吹,我的眼泪便止不住地往外涌。
作者:郑慧琪
学校:瑞安市瑞祥高级中学
班级:高三(1)班
指导老师:陈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