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号】显于万物,游于心间(邱依娜)
显于万物,游于心间
传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球,喉下有逆鳞,能腾云行水,护佑一方,是吉祥之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以带“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龙飞凤舞”是对书法中狂草的艺术之美,“龙凤呈祥”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辞,“龙腾虎跃”是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等等。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姿多彩。如今龙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从早先的帝王阶层到乡土社会,从天文到地理,从雕刻绘画到诗词歌赋,从衣食住行到消遣游乐,从语言词汇到传说故事,从红白喜事到节庆祭祀,无不带有龙的烙印。
农历正月十五中国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本与龙无关,我们所要谈的是灯节必要进行的舞龙灯。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自牧所说的似乎是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龙灯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即有“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护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绤,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富清民乐。”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者。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端午节的历史及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于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悬艾老虎素、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以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重要,也促使了“龙文化”在全国各地兴起,特别是在旅游业,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各种“建龙热”、“兴龙热”正在不断加温,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光是龙文化的研究机构就不下20个。各种“人造龙景观”如雨后春笋,纷纷亮相,真正是群“龙”出世,距离新郑二百多公里的河南濮阳市,一个计划号称投资逾10亿元的大型“中华龙园”项目被紧急竖起了红灯,而后四川,山东等地纷纷表示已经具备建设“中华龙园”的条件;河南洛阳传出消息,该市牡丹花会庆典上,一条长达5公里的“舞龙”将问世;浙江龙游省,龙洲公园已经建成;2005年,一个高20米,重45吨的铜制龙形雕塑落户山东滨州;2007年初,一组名为“龙吟”的大型雕塑在河北邯郸市完工…… 上下数千年,龙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和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龙文化,龙文化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国文明。龙的原型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义又是如何发展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的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21世纪中国龙文化,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将继续追寻龙的踪迹,追溯中国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共同传承,将其发扬!
开化县第三初级中学
七年级(3)班 邱依娜
指导教师:余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