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 《文明》陈佳怡
文明
文明,是什么?
每个人对文明的理解都不同。有的人认为文明意味着个人的良好修养,有的人认为文明意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的人认为文明意味着国家的深厚底蕴......
而在我看来,文明是国家的深刻内涵,它代表着一个国家高度繁荣的文化,代表着高度自觉的精神。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华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五千年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其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是道德的外延。在近五千年的文化中,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逐渐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除此之外,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例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学习生活中古诗文阅读,每逢传统节日时的过节,无不证明着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文明,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不止如此,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便由此奠基逐渐形成。至唐朝唐太宗执政,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再到清朝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彻底形成。各民族文化交融,共同繁荣。除此之外,唐朝时,亲政君主采取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积极友好的态度。唐朝政府积极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允许他们在华居住、做官、通婚,甚至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在唐贞观年间,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当时的朝鲜和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和僧侣来华学习,长安更是成了多国文化的中转圣地。唐朝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各国多元的色彩。
除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至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日也由此开始。在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的全面抗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中华民族在这场抗日战争中凝聚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民族精神是无敌的卫国长城。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大力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铸造新时代的民族之魂。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底蕴醇厚,生生不息。这悠久的文明,是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不可抹杀的存在,是我们身为华夏子民应当大力弘扬、倾身传承的瑰宝。
陈佳怡
舟山中学高二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