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在尊重中书写文明》王若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这一代表着一座城市无上荣光的头衔的核心是“文明”二字,那么,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明”呢?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在真相公之于众之后,我不愿指责那个自私的妇女或是冲动的司机,毕竟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真正撼动我的是真相大白之前群众的声音。那些义愤填膺的恼怒、断章取义的辱骂,甚至是人云亦云的恶毒诅咒全部涌向那个“逆向行驶”“新手上路”的无辜女司机。尊重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对他人、对事实真相的尊重更是举足轻重。
群体的智商往往比其中的任何一人低下,为了追求那种令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他们太容易被煽动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解读鞭辟入里,深刻揭示了群体扩大个人劣根性的动因。而数字时代便捷的信息交流更是进一步放大了群众颠倒是非的能力。碎片化的信息使真相的传递远远慢于群众被错误舆论引导的速度。谣言四起时口诛笔伐,真相大白后一哄而散。整个社会对他人、对事实真相的尊重逐渐被蚕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几千年文明所传颂的沉甸甸的仁礼之道,却在科技以指数级爆炸发展的时代,以同等速度萎缩,如何不令人扼腕?我们用三年学会说话,却用一生学会闭嘴。倾听一人是对一人的尊重;倾听无数人却依旧冷静判断是对真相的尊重。这是一种可贵的能力,是传承精神文明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他尊是形成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的核心,那么自尊就是为人处世的立身准则。“不受嗟来之食”是自尊的千古佳话,尽管时代的变迁使这种石破天惊的气魄不需要也无人能重现,但它所蕴含的气节是无法被量化而消泯的。与时俱进的自尊不需要以生命为骨气,它是量力而行与全力而活的融合,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中庸之道。别人眼里的侏儒往往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举目千里、俯仰天地,这就是对自尊最好的颂扬。
尊重从古至今都是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而在全球化趋势盛行的如今,尊重对文明发展的作用更是跳出了单个文明,在世界文明相融相合的全球史观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国与国之间的尊重使文明有了更强的开放性与存异性。一带一路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既致敬古时的海陆丝绸之路,又寓于文化的多元性和新时代的活力。
子曰:“有知不欲、有勇有艺、文以礼乐者为成人;喻于义而兼济天下者为君子。”无论是成人或君子,尊重都是其中高度自觉的精神觉悟。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尊己、尊国尊天下,方能对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的文明心怀敬畏,并加以内化与渗透,方得“化成天下”之境界。
姓名:王若昀 学校:舟山中学 年级: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