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2题】传统与新潮的碰撞 ——论传统文化热的利与弊(顾思懿)
传统与新潮的碰撞
—— 论传统文化热的利与弊
顾思懿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社会中的华夏儿女,不禁又对祖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股新兴潮流——传统文化热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
记得在不久前,晚报上总有一些讲座的预告。其内容,不外乎“三国”、“南北朝风云”、“大秦帝国”之类。我也曾去听过几次。早期的讲座里,满教室一场大学生,讲师的PPT也以知识性为主,就像学校里的社会课,一堂下来,受益匪浅,就是气氛压抑了些;过了段时间,渐渐地多了些同龄人,讲师也有几个问题让我们回答,还发些礼品,语言通俗直白,也能寓教于乐;再后来,来听的多是孩童,有的十岁左右,有的不到十岁,甚至四五岁、五六岁的,我都见过。讲师的名头也多起来了:一会儿这个名师,一会儿那个主讲。最多的是一位女讲师,讲传统像说评书,听得有趣,讲得也生动。就是讲堂上不那么安分了,讲着讲着,一个家长的手机或孩子的喉咙就开始“争鸣”。前者犹可定之,后者就较难对付。也不能怪谁,叫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闷上一个半小时,真是极难的事了。
最近去图书馆,发现少儿读物中,古典书籍被翻成了各种版本,供青少年阅读。注音版、典藏版、考试必备版…… 下至连环画上至原著直译,古色古香,令人应接不暇;成人读物中,《音韵学通论》、《汉字解析》等书似乎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大街上,屡次惊现身着汉服唐装的风雅人物;学校里,“开笔礼”、“成人礼”的活动也在隆重地进行…… 这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热,俨然成为一种新风尚。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引得人们在探索的同时,提出了质疑:传统文化热,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到底是利还是弊呢? 或者说,传统文化热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吗?
有人说,当然是多利而少弊了。你想,中华上下五千年,没有传统文化热,快节奏的都市人可能连“五代”在什么时候都弄不清呢!传统文化,就是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怎么能让她断流呢?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热成为一种新潮,当然是很好的现象。学习传统文化,一向是学者专家的专利,而今天的传统文化热,将深奥精辟的传统文化普及开来,大大缩短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让每一个人能学、易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传统文化热,正是能让人们乐在其中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普及,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有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文化热,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多利。
但立刻就有反对的声音出现了:传统文化不是那么简单的!传统文化固然不可断流,但用传统文化热来普及传统文化,未免太肤浅了。市面上的“戏说”、“外传”之类,以经典挂名,实则将传统改得面目全非,误导了不少青少年;我们也看到,有些“讲师”在讲传统时,缺少真正的“传统”,让听讲的人们只能停留在一个毫无深度的入门级水平,由此看来,传统文化热怎么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呢?所谓“传承”,就应当理解传统的深刻内涵。穿了汉服唐装,就能对酒当歌,下笔千言吗?参加了各种传统活动,就能文质彬彬、举止得体吗?传统文化热,几乎是对传统的扭曲、文化的贬低。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热,无疑是存在很大漏洞的。这种风气的形成,也一定是弊多而利少的。
自然,相应的呼声还有很多,各界人士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总结之,不外乎以上两种态度。 不过我的看法是,传统文化热是有可取之处的,但也还需改进。传统文化热毕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对于人们初探传统是很有帮助的;不过要想真正学习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还是得靠钻研。若说发扬传统文化只要靠传统文化热,那是不可取的;相反,禁止传统文化热,只采取授课式的普及,那也是不正确的。传统文化热只是一种途径,过分地吹捧或排斥,显然不合适。中华上下五千年,岂能仅凭传统文化热一睹其貌?但若脱离了传统文化热,让现代都市人死啃传统,那也不现实。所以,“传统文化热”对普通的市民来说,是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引起兴趣的初步,也就是说,真正想要研究传统的人,还得抛开“传统文化热”,继续深入下去,才能得道。
而这当然不是说传统文化热尽善尽美。我也曾因身着古装之士的造作之态而感到肉麻,为青少版“经典”中的别字错印感到可笑。这也是我的第二个观点:传统文化热不可歪曲传统。入门式的普及、寓教于乐都是很好的,但是传统是需要受到尊重的。 “传统文化热”中的“传统”,一定是极为严谨平实的。而今出现的种种现状,说明传统文化热在这方面还要改进。这也是传统文化热的弊端之一。
当传统文化热在现代社会盛行时,每个人都有着一种期待。传统文化热的流行,充分说明传统与新潮是可以兼容的。无论是利是弊,这都是一次突破,一次飞跃。我们可以想见,当传统文化真正扎根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将会开出多么灿烂的奇葩,创造出多么辉煌的未来!
作者姓名:顾思懿
学校: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第七中学
年级:初一
班级:3班
指导老师:钱玲
老师电话:13957239250
家长电话:13957208827
电子邮箱:siyi_g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