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1 】老家的年 余舒琴
老家的年
每逢过年,那都是大家最忙活的时候,比如父母,忙着置办年货,为我们小孩子添新衣,再如奶奶,整天忙着操心各种事,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别看她老人家正是耄耋之年,腿脚利索得很呢。而像我们年轻一辈的,就忙着玩了,家里孩子多,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一点儿不觉得孤单,恨不得一秒钟当着两秒钟过,去买些仙女棒,烟花棒之类的小鞭炮陪着弟弟妹妹们玩玩,也觉得满足,大家各忙各的,少了平日里的枯燥,好不容易聚在一块儿,好不热闹!
说来也奇怪,我不喜欢在城里过年,我觉得在城里过的年总少了些什么。而回到老家,感觉大有不同,老家是泥土房,被群山相拥,被绿水环绕。傍晚的农村,每户人家都会升起缕缕炊烟,炊烟里总少不了柴火饭的飘香。灶台屋里的四壁,被烟熏的黑漆漆的,锅台上炊烟袅袅就是家的味道,让人觉得心安。这是我喜欢在老家过年的原因之一。
老家的对联,是自己写的,把小方桌收拾干净,将裁剪折好的红纸铺平在桌上,墨水倒在碗里,那只毛笔也不知有了多少岁月,但因为只在过年时拿出来用用,倒也不觉得破旧,妹妹练得一手好字,我呢,就帮忙滑动红纸,方便书写,她的字很正楷大方,我不由得心生羡慕。上联“闻山山青观水水绿看人人欢喜”,下联“吟诗诗美唱歌歌甜颂党党英明”,因为这是贴在厅里两根柱子上的,横批不太好贴,就贴在正门上,“喜迎新春”。每一年过年,我们就把旧的已经褪色的纸撕掉,在新的写好晾干后的对联背面刷上米汤,再小心翼翼地贴上去,贴完之后细细欣赏一番,也觉得很有成就。打我记事起,我就记得这对联了,听大人们说,这是爷爷写的,还真是应了这开门见山的美景了。在后门贴上“紫气东来”。多余的红纸,就剪成方的,写“福”字,贴在房间门上,比如那些小方块,就剪成一缕缕,贴在门两侧的墙上,张罗一下,原本破旧的小屋变得焕然一新,因为家人的存在这小屋充满了生气,这是奶奶最喜欢的日子。
老家的年画,就是门神。门神是以版画的形式而来的,一张是秦琼,一张是尉迟恭。家里的门是木头做的,在外面包了一层铁皮,这样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可当门神的形象贴在了门上,这才充实起来。上古时期人们就有了在门上画鸡画虎,悬苇索,挑桃符的风俗,发展到后来,武士门神、文相门神大量涌现。直到唐代开始,民间各地广泛将秦琼、尉迟恭的形象贴在门上以辟邪,这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门神。将去年的门神请走,贴上新的门神,希望他们能继续驱凶辟邪。近千年来,“新年贴年画”这一习俗一直在中国广阔大地上流行着、传承着,但也在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文明因子和文明样式的挑战,从北宋到明清、从明清到今天,年画日渐兴盛又由盛而衰。一座座泥土房被推倒,换来的是一幢幢洋房,便没有了那种味道。这是我喜欢在老家过年的第二个原因。
提起过年,鞭炮必不可少。驱除年兽的故事从小就知道,家家户户放起鞭炮,噼里啪啦的,那鞭炮声似乎是在攀比谁更响,即使捂住耳朵也抵挡不住它们的热情。而现在,在小区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得年变了味儿。只有在农村,才有这种热闹的气氛,这是我喜欢在老家过年得第三个原因。
年画的由盛转衰,鞭炮的禁止燃放,很多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消淡。那都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啊!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呵,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啊!
余舒琴
开化中学 高一(1)班
指导老师:凌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