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筷”定乾坤(王锦璇)
“筷”定乾坤
新昌中学 高一(6)班 王锦璇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便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在杜甫的笔下连最普通的鲫鱼和芹菜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变得高大上起来。“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现在网络上更是出现了“吃货”“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一类的网络流行语。不经想到小时候爱看的动画片中那只可爱的小老鼠多来米,他的一句口头禅“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实在让我印象深刻。
中国泱泱五千年的文化,更是离不开一个“吃”字。见面打招呼先问一句“吃饭了吗”,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吃在中国,早成为一种风情,一种文化,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由此,在中国浓厚的吃文化下,衍生出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最伟大的发明——筷子。
两根细细的竹杆,却如同两轮擎天柱牢牢地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筷子,中国人饮食文化中的深刻印记。一头圆、一头方,“圆”是天,“方”是地,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这便是古人对世界的了解。中国人讲究“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是两仪之象的完美体现。阴阳共存,可得用矣;阴阳分离,太极不复。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同生。灵魂和肉体同生共息,才有了“一双筷子”的说法。
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用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用筷子时,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另外,在华夏餐桌之上使用筷子不可三长两短、品箸留声、击盏敲盅、泪箸遗珠、当众上香、执箸巡城等。用筷礼仪便是中国筷子文化的另一面。
餐桌上,筷子的地位非同一般,是我们与食物联系的纽带——素手执箸,指尖微微一动,筷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锁定,轻使手臂,落筷,起,决定了下一秒舌尖的味道。中国的饭桌筷子相击,酒杯相碰,热闹,嘈杂,但却是人感情最直接的表达的场所。正如筷子,夹、捞、拨、串,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持筷于手,指点江山,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在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中,简单的一双筷子一直寓意吉祥,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而筷子外形的直而不弯,则被古人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不少文人墨客作诗歌赞颂筷子。一首《筷子吟》更是将其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竞天择修直心,信手拈来难离分。
长短俱等齐并首,七情六欲集于身。
事常平素捞日月,困危之时扭乾坤。
艰辛清苦莫嫌弃,甜蜜生活倍相亲。
筷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早在唐以前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韩国,日本,更是将筷子本土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筷箸文化。风格独具的中国筷子,已成了国际友人来华访问的“必修课”。通过筷子,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融入了世界。
中国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也是筷子文化之国。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着十多亿人的民族文化和情感连续。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已有千年的历史,但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中国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子文化的记载,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有只字片语,也是记录他事而非筷子本身。千百年来,也少有专人对筷子进行研究和探讨。
据媒体报道,韩国首届筷子节圆满成功,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怎么就成了遗产?“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古老的东方文化需要许多物质上的承载,筷子就是很好的媒介。应该说,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但附着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却很有遗产价值。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筷子作为中国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筷子可以见证古老而悠远的中国文明,无论身在故土的国人,还是旅居他乡的游子,对筷子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是家的感觉。记得老师长辈曾教导我们,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中国筷子以团结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炎黄子孙,保持韧性,无坚不摧。
但稍加留心会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不能正确使用筷子。夹取上的蹩脚,礼仪上的荒疏,乃至“三长两短”地摆筷子、“一柱擎天”地把筷子插放之类的不知禁忌随处可见。是人民的漠淡,更是民族的损失。此次中日韩三国专家摒弃门户之见,共同推动筷子申遗,是一次文化合作,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在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人类文明更加融合。维持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筷箸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所富含的深刻意义,却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根本不知的。这其中所含有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无不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筷小捞星月,指动定乾坤,手持筷子面对时代的不断更新,突然发现手中之物不会改变。
作者姓名:王锦璇
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6班
指导老师:求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