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中华传统文化》朱俐
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度,经过千年的沉淀,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这些文化大多就遍布在我们身旁,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并且对我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首先,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对联了。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古时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对,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应属“烟锁池塘柳”了,该句最早见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其为此作了三个对句,寓于四首诗中。“烟锁池塘柳”可认为是历史上的绝对,因其结构上五个字使用五行作为偏旁;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绿柳环绕、烟雾笼罩,因此欲对出合乎五行并且意境相符的诗句实属不易。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联不再局限于这些优美词句了,而是衍生出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幽默对子”,比如写学校的“创建千秋大业,造就一代新人”赞美家乡的“家乡山水美如画,故土风景暖人心”还有“天苍苍地茫茫想你的日子太漫长;风潇潇路迢迢没你的日子太迷茫”等等。其实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些变化没有什么,毕竟政治上也学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但是千万不要因此丧失了对联那丰富的内涵,不要画蛇添足。
但我认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大中华的美食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会有如此多的美食呢?在我看来可能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每个年代都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五千多年的积累,美食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中国人口又有很多所以吃的也多,各有各的好,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懂得享受美食,懂得享受生活。
为什么中华美食会那么令人向往呢?这关键就在于中国美食传统有那么几个特点。其一,风味多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其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其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在这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食医结合了,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早在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就已经有了区别。《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当时中国没有吃“麻辣”的,因为,当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到了南宋的时候,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因此,甜的口味逐渐传入南方。而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鲁、如君临天下的北方帝王;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粤、闽菜宛若风流儒雅的公子;苏、浙和徽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从这简单的两样东西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丰富有趣,因此懂得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将他们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朱俐 浙江省开化中学 高二6班 指导老师 谢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