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 一号题 《永远的传统》曹瑞
永远的传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
花朵总是美的,人们对美的事物有一种不可控的追求。只不过冬天可以养的花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养在外面的。人便想办法了,拿彩纸折纸花,拿红纸剪窗花……心灵手巧的妇女,几下便折好一朵纸花,递给小孩子们。他们就拿着纸花欢天喜地地走进夜市里了。
剪窗花往往是过年的时候剪的。听奶奶们、婆婆们说,拿起把剪刀,将纸对折,按照纹好的花纹一分一毫地剪下去,纸花便成型了。只是这个过程是万万不能着急的,如果太心急,就剪不好。若是有经验,剪出来的纸花都会动。那鸳鸯戏水图,是连两只鸳鸯的所有羽毛都镂空挑出来的,那眼睛的细致让人觉得它正在温柔地盯着你看。当然有时候也有小孩子会来“帮忙”,结果剪出一堆不成型的东西。
皮影戏是一门老手艺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爱看。看皮影戏,就相当于看了一场小电影,让人深深着迷。昏黄的灯光照射在“小剧场”的门面中,皮影人在幕后娴熟地操纵着纸皮人。一个个有名故事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再看,那些纸皮人都仿佛有血有肉,就要跳出这小台子,展现出自己的性格和形象一般。
“唱戏曲儿喽!”这声吆喝一出,人们就搬着凳子把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时是十分热闹的,据我妈妈所说,在生、旦、净、丑这四个戏曲大行业中,她最喜欢的便是青衣的旦。这旦往往都是受过苦难且勤劳肯干的妇女,也和当时民风淳朴的世道有点相像。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毕竟至今也没亲眼看过一场戏剧。
帘子一拉开,人们就屏气凝神地注视着表演台,生怕发出一点点声音,就玷污了这神圣的时刻一般。大家随着故事波折的高低起伏,心情也快速地转变着。时而忧郁,时而被逗得哈哈大笑,时而沉浸在唱旦尾音百转千回的优美调子中。一曲终了,大家还意犹未尽,用当时人们的话来说 ,就是“有味道”!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舞狮和舞龙!舞狮需要的人很少,两三个就够。舞龙就大不相同了,一群人举着龙的一节节身体,靠着惊人的臂力舞动着龙身。有舞龙和舞狮的地方,伴奏免不了一阵敲锣打鼓。乒乒乓乓、叮叮当当,什么声音都有,透着一股浓浓的喜气。
舞狮的人把上半身隐没在套子里,只穿了一点衣服,也不怕冷,剧烈地运动着。时而往上,时而往下,要么随着音乐抖动几下头,再要么就是像被气到了还是兴奋过度了似的,上下乱窜。表演者必定很累,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神气洋洋的舞狮,给人一种过年的喜气,那一刻,驱走了人心中一年的不快!所以,就算再累,我想表演者也一定是心甘情愿的,自己心中也一定有无尽的幸福!
舞龙就与舞狮大不相同,虽说都是舞,但此“舞”非彼“舞”。舞龙没有舞狮来得剧烈,而是像一条真正的龙,盘踞在云间,飘然莅临人世。龙身像流动的波浪,划出的轨迹流畅而又优美。舞龙人能做到如此的契合——一定是花了十二分的努力,挥洒了数不清的汗水,才将这近乎完美的舞龙展现在我们眼前!
放眼望去,街上小摊贩很多,卖糖葫芦的,拉丝糖人的,卖各种小玩意的。孩子们在玩“跳房子”的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躲猫猫”的游戏。
……
这些景象,也是以前才能出现的。现在能碰到一项便是足够幸运。也就是说明中华文化传统艺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没落。我们应该珍惜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习俗,不能让它们消失!
中国是一条龙,而龙身上点缀着的金光彩鳞,便是中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风俗。
湖州市织里镇轧村中学 703 曹瑞 指导教师:陈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