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
我凝视着太湖的水,她娴静、端庄,时而泛起层层水波,宛若女子翩翩起舞,一点儿也不逊于其它的名胜。
儿时的记忆总会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一到新年就必然在老家过,那阵仗,我至今都不能忘记。
从腊月开始,每户家都要张罗起过年的事了,每家都贴好对联,打扫好自己的家,买年货,大人们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酸甜可口的糖醋排骨,软糯弹牙的猪蹄,还有热腾腾的鸡汤……
《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也就成了年夜饭,家人之间互敬互爱,一家大小共叙天伦。此时的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道丰盛的晚餐,其中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加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爷爷年过花甲,但我还能依稀记得,那年我们大张旗鼓为爷爷庆祝六十大寿,摆了几桌宴席,重点是吃长寿面条,太湖人不像别的地方那么讲究,会把每人吃到的最长的面放在一根筷子上,儿时的我虽然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知道,那一定是我们传统的一种习俗,是一个好的寓意。
早晨,奶奶就把家里的小方桌搬了出去,摆上香,蜡烛,还有许多丰盛的新鲜水果,平常连我自己都很难吃到。到了一个好的时辰,庙里的人会抬着菩萨在每家人的面前抬过,前面是菩萨,后面则是敲锣打鼓的人,到了自家人门前每家都把香、蜡烛点起来,还会放炮竹,每到放炮竹时,小孩子们都会用手捂住耳朵,害怕那个声音,但又想到那些长的奇异的菩萨们,只能无所畏惧了,从自家门前过好之后,就要把东西搬回去了。到了中午十二点的样子,就可以在庙里吃面,每个人都会有,如果烧的不够,还会继续烧,直到吃到满意为止。虽然我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但是,村民们的那股热火朝天的“劲儿”总是骗不了人的。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时光流转。宽阔的道路两旁,新绿、翠绿、草绿,满眼的绿色小玩意儿,鲜嫩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闪着光的点点紫色、红色、白色,娇艳着,惊喜着我的目光。远处似乎有一股伴有清香的泥土,也许是花儿零落成泥碾作尘后残留的香气,这泥土,平实得似生命的温床。
阳光明媚绚丽,洋洋洒洒地倾在房间里,窗外如爱丽丝的仙境那样美,此刻的我沉醉了。打开窗,清风夹着花香扑面而来,我就这样痴痴地望了许久。
我脚下踏着伴有清香的泥土,这种清香也许是花儿……
恍惚间,我看到小区传达室的老爷爷一手拾着扫把,一手握着簸箕,伫在了一颗木棉树下。这几天的木棉已大有姿色,让人忍不住停留多看几眼。但前几日的一场大雨,将一些花枝拍落在地上或是车上。爷爷的身子向一边斜着,他缓慢地走着,仿佛随时都会跌倒。爷爷手中的家伙也时不时挥动几下,将地上的碎叶残花扫掉。在这样平凡的季节,平凡的小区,却点缀着老人所带来的一份独特的精彩。
偶有一阵清风披着柔媚,略带甜意地徐来,我闻到一阵香气,是春天混杂而成的独特味道!它不及玫瑰的芳香馥郁,也不如百合的美好香甜,但这气味能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中包含的柔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文明国度龙的传人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让璀璨的“龙文化”凭借着这座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传承下去。
作者姓名:徐伟豪 学校: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中学 年级:八年级(16)班 指导老师: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