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1号题】《舟山的龙文化》作者柴羽昊
头似驼,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没错,这就是龙。
俗话说:“龙归大海”。在我国绵延七八千年的古老而庞大的龙文化体系中,海洋龙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海为龙世界,岛是龙故乡。龙文化在身为我国第一大渔场所在地的舟山更是根深蒂固。
爷爷是个渔民。曾带我去过船上,那时我刚好记事不久。
船自螺门港出发,不久便开始吃饭。我三两下扒完了饭,放下了碗,把筷子往碗上一搁。正要起身,爷爷突然出手将碗上的筷子猛得扫到了桌上。我吓了一大跳,疑惑不解地看向爷爷。爷爷说:“吃饭时应该把筷子放在桌子上面,而绝对不能横放在碗上。”
“为什么呢?”我问。
“因为筷子横放在碗上,就如同渔民在大海上遇到大风浪无计可施,只好将橹桨横在船上,落下帆、放下桅杆,随风飘荡,听天由命了,是非常不吉利的,”爷爷敲了敲我的小脑瓜:“你在船上这样做,不仅不吉利,还会引起龙王爷的震怒。”
“龙王爷?这是什么东西?”我好奇地问。
“嘘!”爷爷迅速捂住了我的嘴,紧张地四下张望,方才说:“不能管龙王爷叫‘东西’,龙王爷可是神啊!我们应该尊敬他,不应该如此放肆。”
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心中却不能理解爷爷略显夸张的做法。现在想来,我也能明白了。渔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海,他们把自己的旦夕祸福都与龙的传统意识联结在一起。出海打鱼获得丰收,这是“海龙王的保佑”;渔船在海上遭灾遇险,那是“海龙王的祸祟”。只有龙王才能给他们以保佑。可见龙文化在舟山民间有着牢固的根基。
提起龙,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这件事是在我的老家——展茅翁家岙。
记得那时爸爸对我说:“过些天,我要回趟龙亭。”“回龙亭?干嘛去?”我十分好奇。
“去参加一个‘请龙’活动”爸爸笑了笑。
“请龙?”我更好奇了。龙亭,就是现在的郑家山,因半山腰的龙亭而得名。儿时我曾多次登上过山顶,那里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却从未听说过什么“请龙”。
但好奇管好奇,我还是央求爸爸带我去了。
到了翁家岙我才知道,所谓“请龙”,就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祭龙求雨习俗。相传,郑家山上居住着一条“管家老龙”,如果展茅的田水干了,他会到半山腰的龙潭里吸一口水,朝天一喷,就立即下起雨来。当展茅不下雨时,人们就举行“请龙”仪式,以求降雨。久而久之,就有了这样的习俗。
开始请龙了。只见几个白衣男子敲锣打鼓,“请龙” 队伍开始了行进。队伍由清一色的举白旗男子组成,队伍前是一架八角龙亭。乐队一路吹吹打打上山,围观百姓也跟着向山上走,气氛显得很热闹。
真正的龙亭就在眼前,旁边的龙潭正闪闪发光。一个头裹白巾的人手捧一个盛水罐,虔诚地供上糯米快、糕点和一些水果,念伴祷告毕,蹲下身来,往潭中看了三两下,“唰”地往水里伸出瓢去,抬起后立刻将瓢中的水倒入盛水罐中,有一个东西也一并被倒了进去,好像是青蛙,人们把它当作了龙王替身。这个盛水罐被放到了八角龙亭中,队伍开始返回,请龙仪式也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了。时代变了传统却没变,这就是五千年龙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经历的这两件事就是舟山的龙文化的缩影。它博大而丰厚,深厚而久远,大到寺庙龙宫,小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柴羽昊 东港中学 七年级 7班 (指导老师: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