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文化
是夜,皓月当空。月光透入稀疏的树,流进一户院子里。而此时,一位女子,身着白色纱衣,三千青丝披于身后,手中紧握一个檀木盒,在院中跑着,神色慌张,一位大汉紧跟其后。
“师娘,交与我仙丹,什么事都没有了。”大汉向女子伸出一只手。
“妄想!”女子见无处可逃,毅然打开檀木盒,将盒内的仙丹一口吞入,随后,女子渐渐地离开地面,竟飞向那圆月……
是的,这便是嫦娥奔月,一则神话故事,有人说这是中秋的来源。自嫦娥奔月后,每当月圆,后羿都在院中摆上嫦娥喜欢吃的点心,希望她能看到,赏月吃点心,也由此而来。
有人说,中秋有什么好过的,不过是一个大月亮,大家一同吃上什么,和平时有什么异处?他们这么说,我可不认同。中秋节,作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重视她,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中秋中秋,家人团圆,亦有无法回乡的游子在外思乡,白居易倚靠长廊,望月怀乡,似乎看得见,又似乎看不见。相聚又未见可长聚,“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与家人相聚,却不禁想到以后,如今的对月杯酒相邀,欢声笑语,日后又何去何寻?只盼这一刻可以长存。
但也并非都是如此颠沛流离。圆月圆月,曲线闭合,又有长长久久、永不分离之意。古时候的中秋,街上会分外热闹,尤其到了晚上,灯盏挂满大街,点亮每个角落。未出阁的女子也会上街结伴游玩,穿上各自喜欢的衣裳,如若幸运那么一点点,说不定就遇上了她们的真命天子,在这中秋,喜上添喜。
广寒宫是月上宫殿,世人对它有无限向往。一首《霓裳羽衣舞》广为流传,相传是唐玄宗一夜梦游广寒宫,在浮云之上的宫殿,传来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玄宗不由得走进一瞧:只见几位身姿曼妙的女子身着霓裳羽衣,在殿中来回旋舞,衣带在空中飞舞,伴着女子的笑声,引来殿中彩云围绕。正当玄宗看的入迷,一位仙者手携一笛,走近送至玄宗面前,请他伴奏一曲,于是玄宗看着女子旋舞,不知不觉中奏出了《霓裳羽衣曲》。梦醒后,此曲便被玄宗传入民间,也是中秋节来源的传说之一。
现在的我们,不会像古时候的颠沛流离,就算分离,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来联系,习俗沿古至今。我啊,不同于那一部分有意见的人,是个俗人,也喜欢过中秋,我们家人团圆,共同赏月,唱歌跳舞,吃月饼。现在的月饼花样多多,我最爱那豆沙月饼,一口咬下豆沙之味便在口中回荡,彻夜不眠,庆祝中秋。
我中华之中秋,愚团圆,予美好,历史悠久,生生不息,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我中华代表之一。人们喜欢那奔月神话,喜欢那翩翩起舞的羽衣,喜欢对月作诗、饮酒,不论喜怒哀乐。
中秋佳节,月亮大而圆啊,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