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文明
华夏中华,泱泱大国,千年之积淀,时光之长廊,留下了许多的文明印记,如凛凛日光,耀眼夺目;又如皓月当空,皎皎润心。是脑海中此起彼伏的回忆,更是血脉里无法斩断的基因。可是,随着历史的风沙,文明渐渐被裹挟而去,社会中也窜出一些不文明的声音。我们都明白,倘若任由大国的文明底蕴被冲刷而走,那末,国之躯壳也终大厦将倾,覆灭殆尽。
中华文明,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不受待见的。他们提到武术,就说是花拳绣腿;提到中医,就说是骗子横行;提到文言,就说是隔膜罩日。眼中全是国外人,满心尽是他国事。但钱钟书先生说过,反传统正是传统的证明。不知传统,何来反;不处本国,何来怨?的确,近些年来,有人打着国学大师的幌子,讲女德,讲传统文化的糟粕,招摇撞骗,混淆视听。我们也的确承认中国有裹小脚、童养媳、女子守寡等风俗糟粕。可是,谁又能否认中国的书法、篆刻、甲骨文、中国结、戏剧、兵马俑、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剪纸、年华以及诸如此类的非物质和物质不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粹呢?我想大家都不愿意看到,当我们的文明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却无法得到我们自己国人的肯定。陈寅恪先生曾提倡,要以同情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这并非是说我们要去接受这些糟粕,而是要考虑历史背景,以古人之心去宽待,以今人之心去取舍。
文明需要理解,文明也需要保护。“人去艺亡”是整个古建筑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化的洪流、老一辈的退隐和新一辈的缺失,不经意间使建筑修复工艺渐渐失传。而反观日本,他们特地设立了保护制度“式年迁宫”,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收到了这个制度的保护。每隔二三十年,日本就把古建筑从头到尾全部拆除,但日本人不是野蛮拆除,而是把这些建筑分解成小模块,然后把这些模块进行严苛仔细的筛查,确保每个每块的质量。日本为了保护这个古建筑的完整和质量,不惜重金修缮。这天壤之别也给我们机会来反省自己,让我们明白还需要做得更好。当然,我们也有保护。白先勇先生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的《牡丹亭》,央视播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学校把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社团……这一系列的保护都说明我们也在努力,也在进步。
保护过后,需要传承。近些日子,“滴滴顺风车”、“昆山砍人案”掀起风暴的事件总在一段时间内强势占据新闻头条。不得不承认,这反映出当今社会仍是动荡不太平的,社会的文明风气仍没有提升。“滴滴顺风车”、“昆山砍人案”都是行车过程中所发生的冲突和惨案,近日又爆出“飞机抖脚男”和“高铁霸座男”,失德的问题在忙碌的交通中可见一斑。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网络又将许多软件推向了大众。自助购票、检票的系统纵容了太多的人逃票、站位,这是科技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还是我们国的悲哀?文明在退隐,这实在是让人痛心。“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当褪去我们物质强大的外衣,我们能用什么来装饰国人的灵魂?《荀子•修身》写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理,则不宁。衣食住行,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国家礼的体现,是一种内在的展示。我们该反思,我们更该砥砺前行,不能让中华文明在我们的手上断送。
冯骥才先生曾在贺兰山前题写道:“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一切的一切,文物是不动的,历史也是不动的,它们耐得住性子,经得起岁月的考量。而我们国人可以动,我们的文明也可以动。我想,只要我们国人一心,中华文明之浩浩洪流,定会如蛟龙莽莽,一路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