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不忘初心,守住传统文化之魂》苏小雅
不忘初心,守住传统文化之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传统节日气氛变淡了:春节缺少了成群的孩子走家串户的拜年味儿,端午节甚至只是为了放假而欢呼,中元节基本没人过,冬至在家吃了饺子、汤圆就完了,其它跟平时没什么两样……“洋节”攻势越来越猛,每逢平安夜、圣诞节到来时,街头涌现出各种圣诞喷绘,“欢乐圣诞购物大减价”的节日促销活动也异常火爆。
“洋节”不断升温并形成了“节假日经济”的局面,固然是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但主要是巨大商业利润导致的,各类打折促销广告和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老百姓对节日的幻想和消费渴望。
洋节为我们带来了无尽快乐的同时,也负载了许多忧愁和苦闷。我们抱怨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时,有没有想过那是一种习俗甚至是文化的缺失?而我们过的“洋节”充其量只是一种只有皮毛而没文化内涵的“过场”而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许多中国传统节日,渐渐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蚕食,除了老一辈们总是谨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年轻人心里已经日渐淡化。
细究其因,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后,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迎合了许多年轻人追求时尚的需求,把它变成了聚会狂欢的盛宴。由于春节等传统节日注重亲情,强调团圆,对于很多青年人反倒是一种负担;五一、国庆假期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大家都想放松心情出游,或睡懒觉养精神。而圣诞节等洋节则讲求轻松浪漫,注重情调,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对于崇尚个性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能张扬个性。而热闹欢乐、轻松有趣的各种洋节正好迎合了商家和年轻人的兴趣。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传统节日是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记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日,是和家人、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通道,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就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亲情、友情的体验,丰富了我们精神文化生活。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比洋节有着更为深厚的历史内涵,春节、元宵节舞龙舞狮、逛庙会等活动,都很有趣,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有裨益。
近年来,国家增加了“端午节”“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等传统节日的休假,无疑是想让老百姓重视民族传统节日,拯救传统文化,增强传统节日的娱乐氛围。学校、社区、村镇等部门也积极发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组织鲜明特色的相应节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热闹欢乐的民俗文化样式,比如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爬山、野营、赏菊,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节日活动,不仅内涵丰富、参与过程有趣,更使人们亲近大自然,加深对亲情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欢乐。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节日文化,元宵节、寒食节、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辞灶节等,彰显的不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节日文化传统!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应该增强文化自信,好好传承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如果任其没落,作为炎黄子孙,难道不感到羞愧吗?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祖国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洋节”,我们可以开放而包容地接受,洋为中用,从传统文化出发,适当融合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促进传统节日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孕育出更多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这是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我国正处于复兴中华的伟大而艰难的历史阶段,要让民族文化这棵古老的参天大树焕发生机,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每位爱国而又有责任心的炎黄子孙,都必须不忘初心,拥有文化自信,不忘文化根本,守住民族文化之魂,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迷失自我。这正如远离故乡的游子,只要民族魂永存心间,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就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