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1】纸魂 李颖盈
一刀一纸,剪出种种情思。一刻一镂,镂刻万缕纸魂。
最难忘的,还是剪纸。
距上次剪纸已有十余年,剪纸在我心中的形象确是三言两语道不清的。那年冬天,曾祖母去世了,带走的不仅仅是深深的思念之痛,还有剪纸艺术。
曾祖母是最疼我的。小时候,闲着无聊总会跟着曾祖母学剪纸。(在我们那可不管爸爸的妈妈叫曾祖母,我们一般叫老太)少不更事的我对于什么都充满了好奇。记得第一次遇见剪纸的时候——“老太老太,您这剪得是什么呀?”
“啊……这剪得是……”她顿了顿,又笑道,“这个呀,你待会儿就知道了。”
“唔……”
“好啦,傻孩子,快看看,怎么样?”
“好看好看,是小鱼,红色的小鱼,是鲤鱼嘛?”
“哈哈哈,真聪明,是锦鲤。我们那个年代啊没有什么吃的,要吃上鱼可难得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啊家家户户会用一些红纸剪些鲤鱼啊什么的,也算是满足下自己的小心愿,填了个喜气儿吧。”
“哦……原来是这样啊。那这应该就是大人们口中常说的年年有‘鱼’吧。”
“算是吧,这是最早的说法,现在大都用来形容生活条件富裕,所以也就很少有人知道这词最初的由来了……”
“好啦傻姑娘,春节快到了,老太给你剪个窗花,贴在门窗上,好不好呀?”
“嗯嗯好。”
时隔已久,那个在阳光下剪小鱼,告诉我年年有余的女人,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剪影……
当时年幼的我还不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总以为老太口中的剪纸是他们那个年代才兴起的玩意儿,可没想到中国的剪纸艺术在西汉就已开始了。当时在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了,一时间,汉武帝难以接受。日思夜寐,寝食难安,想尽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最后请一位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汉武帝远远凝望着这影像,隐隐约约,仿佛李夫人重现于人间……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了。
后来搬家了,在整理旧物的时候发现家里的大木头箱上粘了几张精美的剪纸,爷爷说那是老太剪的,在他们那个时候不仅是过春节,结婚也是要剪纸的。红色的剪纸不仅喜庆还可以考验新娘的手艺。“记得那时候,你奶奶还不懂我们这儿的习俗,对于剪纸啊还真的可以算是一窍不通。后来啊,我妈妈也就是你老太,一点一点的教她,这才剪出了这么精致的窗花……”爷爷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隐隐约约有泪光在闪,继续说道:“当时啊,你老太和你奶奶剪了好多呢,把能贴的地方都贴上了,哈哈哈,一点也不夸张,客人们都说好看,他们俩也很是开心……再后来……后来……就没了……”是呀,老太去世后,家中便无人剪纸,剪纸这门手工在我家也就这么“失传”了。很可惜,当时没有好好学习这门剪纸艺术,这对于我和爷爷来说多多少少都有些遗憾吧。虽然市面上有这些个玩意儿可以购买,春节的时候也总会买上几个,但都没了以前的内涵……我小心翼翼的拿下其中的一张——一个百合花的形状,大概是百年好合的意思吧。纸张十分顺滑,在当时可是不多的。镂空、裁剪的形状与折转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形状、纸质、做工还是寓意都可看出老太心思细腻以及早已扎根于心的中华文化。所以,在老太去世那年,我用在老太那里学到的一点皮毛剪了张剪纸,希望那剪纸能够陪伴老太长长久久。同时,也能将我的思念传达给远在天边的老太,让她不会感到孤单……
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剪纸大多是用于喜庆的,但那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便是最好的印证。古时候,人们的普遍寿命都不是很高,正是如此,剪纸在古代劳动人民的心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说,小孩因为莫名的原因病重,有经验的长辈们都会剪一些符箓扔到水里,然后边念咒语边搅动,符箓就消失了。第二天小孩儿的病就好了。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但由此可见剪纸在古代劳动人民心中也是具有一定分量的。也正是如此剪纸艺术才能历经多年而不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天地间,一纸一剪刀。剪刀落在哪儿,哪儿就有了文化之根……纸屑纷飞,看似平淡无痕,细微之处尽显精魂。聚神凝力,精修细裁。所到之处,尽显文化底蕴。稍一走神,落错一剪。全盘皆输,卷土重来。用心凝神,方能剪出精美图案。冷静机智,定会构筑美好人生。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重重困难,不逃避 ,不退缩,冷静思考,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即使前路山重水复,也会求得柳暗花明。
李颖盈 开化中学 高二(12)班 指导老师:葛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