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华传统,坚守文化之根
发扬中华传统,坚守文化之根
曹簪艳
中华,我们的母亲。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宛若一条巨龙震惊并影响着世界。
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将其列为“四艺”;古代考科举的秀才也必学习之。其妙处在于收心养性,而学习琴棋书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人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因此便有了锻炼耐性,塑造坚韧人格的功效。学习琴棋书画能激发一个人的智慧。三国时的孔明能成功大摆空城计,其沉着冷静、稳重成熟的心智恐怕也得益于琴棋书画吧!或许正因有了这著名的“四艺”,中华文明才能如此独特,在追求脱俗意境的同时又体现了博大精深。
唐诗宋词余音缭绕,古往今来,多少代文人墨客寄情于中华秀美的山川,陶醉其中,一生流连,写下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我们在“黄河远在白云间,一片孤城外仞山”中感慨黄河的汹涌与澎湃;又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欣赏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了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的一些国家。不还有些外国名人将孔子的画像挂在他们的房间中吗?而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经历过“除四旧”、“文革”,那些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与文化已如一把烟沙,从我们的指尖渐渐流失着、众所周知,陶瓷的故乡是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而如今,中国的瓷器哪去了?为何世上最贵的瓷器成了日本货?始于东汉间的那洁白如玉,薄如纸,透明如镜的陶瓷,如今却黯淡无光,成了动不动就破裂的“赝品”。就连陶瓷上精致美丽的图案也纷纷被欧美那些不知名的字母、涂鸦所取代。在这个日渐利益化、商业化的新时代中,留给中国的,留给中华特有文化的还有哪一个角落呢?
目前中国正兴起一股“申遗热”,申遗的项目堪多,甚至斥巨资负债申遗。申遗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使其不被历史的风尘所掩埋。而中国式的申遗正式违背了初衷。优秀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痛心说道:“中国申遗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审遗’。”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已与初衷背道而驰太远了,若在这样下去,别说中华文化会变得如何,我们又能留给子孙后代些什么?只是空剩一堆钞票,而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么?
功利的衡量标准必然会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我们在买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的时候,是否已经发现那些豪华的礼盒包装甚至超过了物品本身的价值呢?“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拿清明扫墓来说,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扫去逝者墓碑上的尘埃,更要驱散生者心上的阴霾。而如今,试问这些美好高尚的传统,我们又守住了多少?
植物没有根便无法生长,中国没有根就无法立足。中国新时代的接班人们,别让乌云遮盖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别让我们珍贵的文化毁于一旦,别让我们追悔莫及。凝聚每个人小小的力量,发扬中华传统,坚守文化之根,让中华文化之树茁壮挺立吧!
作者姓名:曹簪艳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昌国路5号
邮编:316200
学校:浙江省舟山市田家炳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