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 2】文明根植于心 干凡淇
高中组2:文明根植于心 干凡淇
古往今来,嵇康不拘世俗、放荡不羁,一身气度超脱的仙骨;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一身浑然天成的气概;木心勇猛精进、不屈不挠,一身刚正不阿的气节......个人的素养诠释着时代的文明,对于他们,文明已根植于心底,内化为一种自身的素养,一行一动之间,他们用文明书写了历史,也让历史因为他们更加文明。
文明,无论对于哪一个人,哪一个时代而言,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光环,一个繁荣昌盛的代名词,一个与地域文化内涵相挂钩的深度表现。文明需要用心去品,只有于生活中发掘文明之所在,发扬文明之所行,潜移默化中使其融于血脉,刻于心底,展现为外诸于形、内化于心的精神气质,方能在冥冥之中让文明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大放异彩。
文明≠学历
我非常认同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近来,地铁占座的事件屡屡霸占头条,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占座方式——有用行李占座,有假扮孕妇占座,有横躺占座,还有“大爷式”占座,花样层出不穷,令人咂舌。这些占座者中还不乏有高学历的“人才”,可见“学历”不是用来区分“文明”的标准,个人素养才是让“文明”成为自觉行为的先决因素。
文明+约束=自由
文明是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新加坡的高度“自觉”源于李光耀治国之初的“鞭刑”,甚至现在仍在执行;面对一个个“占座”,国家也逐步推出各种“黑名单”,对这类人的出行进行限制;面对媒体报道的一个个“不文明”旅游现状,中国第一部《旅游法》横空出世,不仅包含对文明自律意识的倡导和呼唤,而且还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必要和适度的行为约束,通过适度的道德管制,从根本上警醒失落的文明自觉。正如哲学家穆勒所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文明,需要法律的束缚,更需要以自身价值观念为标准来衡量言行举止。
国家与民众→文明
新加坡的高度文明令国人企及的同时,不禁深感痛惜。所幸的是,随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不文明行为对于我们自身、对一个城市、对国家产生的不良影响,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忍耐与漠视中清醒过来,开始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2013年,中国旅客在埃及神庙刻字一事,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有人将微博图文上传到网上,还有更多的人在网上声讨这一不文明行为。最后,当事人及家属通过媒体向公众道歉、向埃及道歉。从各方的态度来看,就已经是一种勇敢的行为,是文明的一大进步。再者,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静享一份美好。而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已经坚持了十余年的规定,也是文明的体现。
文明源自于生活,作为公民,我们不求什么万众瞩目,只是将文明根植于心,慢慢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立足传统文化之根本,从点滴做起——偶遇亲友,主动问声好;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饭前洗手,卫生而优雅;便后冲洗,方便下一人;随手关灯,节能而质朴;丢垃圾时,想想收垃圾的人......我们自觉主动,约束言行,力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风尚。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说, 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 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文明就是“人的现代化”,将其根植于心至关重要。“于心”了,才真正有所行动;“根植”了,精神方才流传千代,社会才能一路砥砺,不断进步!
干凡淇 南海实验学校 高一(2)班 孙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