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2】+屏幕后的历史+李洋
【初中组+2】+屏幕后的历史+李洋
——既是喜剧也是悲剧
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乘上高速发展的列车,许多人必须步履匆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眼界也愈之宽广,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愈之丰富多彩。当指尖不再满足于摩挲纸张,心脏很难再因黑白的文字而跳跃。于是文字便走上了荧幕,阅读被视听结合的电视剧所代替。
如今又历史改编的电视剧成为一阵热潮。但电视剧带给人的是不同于历史书那般沉重,庄严的另一种感觉。它更为轻松,甚至娱乐化。不同的人对此褒贬不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更替乃是天地规则,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我们可以接受娱乐方式的不断多元化,对于电视剧,需要一定的艺术改编不可置否,但这种改编应该限于内容的艺术或美感效果,而不是对史诗,对性质的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情愿陷于一集又一集的连续剧,却不愿翻开那久置泛黄的一册书本。我们容易被电视剧中尔虞我诈的宫斗情节深深吸引,却记不起五千年春秋前孔孟“仁礼至道”,“君子之义”这些最质朴的告诫。
人们对电视剧愈来愈依赖,而正有些电视剧因为效果或商业效益而乱做改编,从而给人们带来误导。普遍电视剧会将人物的善恶分明,主角总是过分的美好,更有甚者用配角的丑恶来衬托主角。这是一个普遍的电视剧规律,但是如若放在历史剧中则不大适合。电视剧作为一个传播媒介,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应该挑起文化传播的重担。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艺确实需要想象、修辞、虚构和加工,但在叙事系统中,以辞害意、断章取义之处多了,系统就会渐趋崩溃。精神是需要故事来传播的,情怀是需要情节来表达的。如果电视剧故事天马行空、情节鸡飞狗跳、时空颠三倒四、角色不伦不类、器物张冠李戴,精神与情怀以何立身?
无论是曾经的孔孟,还是现在的电视媒体,都是载起文化传播的一叶小舟。千锤百炼的中华文化我们不应摈弃,铭记历史,回看今朝,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正是传播历史的良好途径吗。少一些物质的追求,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纯粹的文化交流。
忆昔,是庄子那“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风轻云淡,是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忠义礼仪。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应正视先辈的足迹,了解真实的历史,走出属于我们的道路。
李洋 湖州第十一中学 9年级10班 指导老师:姚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