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2题】文明即素养(柴懿珂)
文明即素养
柴懿珂
《汉书》有言:“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中华民族五千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传承下来的必有优秀文明品德。文明即素养,即植根于内心的自觉修养。
所谓文明,所谓素养,是一个人内化于心,形诸于外的精神气质。文明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不经意间,文明体现了一个人、一座城、一个社会的素养,传播着热情、关爱、友谊和尊重。
杨时的“程门立雪”堪称佳话,素养是心怀虔诚的谦虚;嵇康不拘世俗、放荡不羁,素养是气度超脱的仙骨;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素养是浑然天成的气概;木心勇猛精进、不屈不挠,素养是刚正不阿的气节......个人的素养诠释着时代的文明,对于他们,文明已根植于心底,内化为一种自身的素养,一行一动之间,他们用文明书写了历史,也让历史因为他们更加文明。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历”不是用来区分“文明”的标准,素养才会让“文明”成为自觉的行为。衣冠楚楚的“绅士”不一定是文明的代表者,衣衫褴褛的也不一定是没有素质的体现。我们看到高铁占座男的全民追讨,也看到布衣教授的两袖清风;我们赞叹外卖小哥在诗词大会上勇夺桂冠,也必须看到大量外来农民工涌进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是提高个人乃至社会文明的基础。
文明也是一座城市的荣誉所在。“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城市在发展经济、创新科技的同时,不断滋养人文情怀、提升城市“温度”,便是一座城的素养,一座城的文明。“礼让斑马线”,“静音护高考”,“清楚天台垃圾”,“机动车礼让行人”......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一个个“润物细无声”的坚持,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民生福祉。
文明是与文化所挂钩的,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与其说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需,倒不如说是一种感染力,凝聚力。一个人优秀的形为习惯感染着另一个人,于是蔓延,传递给社会,国家,乃至世界。
我们应把文明看作一种威严的象征,一种力量,不因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忽视它的存在,当文明的行为成为生活习惯,当我们的道德和修养又登上一个高峰,如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就更加充实,我们的社会就更加和谐。
修心是根,修行是叶,叶无根不生,根无叶不活。习总书记提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亘古相传的文明就是以千万行为汇聚而成的,植根于内心的修养,那是最高的精神追求!
作者姓名:柴懿珂
学校: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高中
年级:高一
班级:1班
指导老师:傅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