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2】+文化铸就文明+马天悦
文化铸就文明
余秋雨先生曾在自己的散文随笔《何谓文化》中写道:“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精髓是哲学;文化的本质就是教导人做人的文化;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本体本真是宇宙本有的。”可是,对于大众来说,文化到底是什么?
谁也没有答案,哪怕是再权威的专家也没法说服所有人接受一个狭隘的定义去诠释包罗万象的“文化”,它就是它本身,浸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在每个人的血脉中,印刻到骨子里的坚守和精神。
然而,人们苦苦追寻的与其说是文化表象,不如说是文化背后蕴含的某种真理性的内涵。不过,要接近文化的本质,就必然要从多方面去解构文化,才能剥离出核心的精髓。
从文人高雅的角度来说,文化可以是一种美学的情趣。
日本人之对樱花、俄罗斯人之对白桦、印度人之对菩提树、墨西哥人之对仙人掌、中国人之对梅、兰、竹、菊,皆是那般如痴如醉。无论是“梅妻鹤子”的林逋对寒梅的喜爱,还是川端康成对八重樱那痴迷的执恋,都早已超脱了对其外在美的苍白的赞颂。自然的造物在文人的笔下被赋予人类的情感寄托,便从朴实跃升到美学的高度。文化因子也于此诞生,或是成为不朽的思想者的精神寄托以待后人来寻,又或是,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而对整个民族而言,文化是立身之本,是不可撼动的精神支柱。
若是谈及中华民族的文化,恐怕首先会提起老庄之学、孔孟之道,或许还有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诚然,是一代代先贤为我们筑起了世界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古文化高峰。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诸如假疫苗事件、范冰冰逃税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是否都反映了某种社会道德的缺失?那些中华传统的“以修身自名”的精神修养是否已被人们忘却?《易经》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在国际化的世界当代舞台上,如何“观乎人文”,又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化成天下”,成了青年们面临的难题。左有大肆“入侵”的日韩文化,右有风靡新生代的欧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若是不能“取精去粕”,或是只一昧坚持守旧主义“闭关锁国”,都是自己送葬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异于自断“精神的双臂”。美国影视大片中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其独特魅力,却也有其固有弊端;叔本华-尼采的哲学引人深思生活的意义的同时有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观主义色彩;日式科幻在反思历史、预言未来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一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如此种种文化的复杂多元性,要求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拥有宽广敏锐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去挑选、接纳、融合不同的文化。也惟有先以文化武装自己,才能担起“化成天下”的重任。
若是放眼整个文明,文化又代表什么呢?
“我们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一期《环球科学》的一篇有关人类进化的专栏中,作者提出了“文化论”,即“依靠文化,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所谓文明,并不是由漫长无尽的虚无岁月铸就的,而是文化。人类文明得以建立、繁荣,靠的是文化的产生和传播,而文化的繁荣又恰恰是体现了文明的繁盛。文化不但是文明的根基和进步的阶梯,也是文明的见证者。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三体》中的人类文明,在面对灭族的灾难又逃脱无望时,想到的便是保存自己文明的文化成果,以作为自己曾经存在过的明证。茫茫宇宙,无垠太虚,真正能代表整个文明的,不过是这个文明所创造的科学、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旅行者号是载着唱片遨游在漫漫太空,传播着文明的讯号。
以文化滋润自身,哪怕无法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亦能做一个“冯虚御风”、精神完满的现代都市的“精神归隐者”。
以文化铸就文明,方能在茫茫宇宙中,找寻到文明自己的意义,为宇宙的存在刻上自己的印记。
姓名:马天悦
学校:安吉县高级中学
年级:高二
班级:5
指导老师: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