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大红灯笼高高挂(周华平)
大红灯笼高高挂
聚族而居,这种居住方式在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们从未怀疑过自己来自何处,也从未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迷茫。复兴宗族,便是作为宗族子孙的共同目标。在宗族文化里,留下了许多的瑰宝,埋藏在瑰宝深处的,便是每一位宗族人的“根”。
我生活在水乡的一个小山村。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村庄依旧延续着历经漫长历史跌宕的宗族文化精髓。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年三十的开祠祭祀活动。
在年三十的晨曦里,房前屋后的烟火中,人们的步伐变得忙碌,都在为这不平凡的一年准备着一切。
开祠堂是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年三十一大早,由族中长辈引领着众多小辈齐聚在祠堂门前,先由村中的小辈将往年褪色对联摘下,然后由老者启封一对早在小年时书写好的对联。伴随着老者祷词声,新对联被贴上了大门,而后大门才缓缓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神牌被整齐的摆放在大厅中央的祭台上。大厅中央的香火从未间断,因为大家坚信,每一位神牌都常驻着一位先人的灵魂。今天的人们,便是来此迎接每一位先祖回家,且祈求着来年的风调雨顺。在这里,人们对先祖的虔诚是不容撼动的;在这里,人们可以深知自己的家世渊源;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作为宗室子孙的骄傲。
除夕来临,村里家家户户挂上彩灯,贴上对联,点上香炉,女人们备着年夜饭,男人们也准备着祭祀时的用品……新年的一切变得焕然一新,但唯一不变的,便是祠堂中的两盏大红灯笼,那也是祠堂里的长明灯。那两盏六角宫灯所散发的清香在数百年中也未断绝。两盏大红灯笼在宗史中早有记载。书中载道:“庚子年间,战乱不断,举家迁与瓯江之畔,时身随之物,且先祖遗之灯笼二顶。六面以蟠龙遒凤绘之,已四百余岁。”它不仅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同是也看到了一个家族起落。
最令人激动的便是除夕交子之刻,烟花漫天起舞,方其时,各家男主人要点起新年的火把,从村头到村尾,从祠堂到宗庙,先是点点如萤火,而后大片舒展,几多隐谧,几多期盼,那是最淳朴的敬意,在亘古的时光里,辉煌了小村黑夜,明晰了未来的道路。待家家户户门前燃起火堆,便由每家的子孙添上一两片本地谐音为“丁”的木材,它持久易燃,可是也多烟,其味甚是令人陶醉。此谓“丁”香。所谓“丁”香,便是那小村积淀已久的文化。从未灭绝,亦从未消散。
村里的风俗,人们都会在交子之后,手持着新年的祭礼,踏着黑夜去庙里抢拜早年。那时候,人们的膜拜,是万分虔诚的。家家户户的祭礼,都有所不同,却又不尽相同。
也许在物转星移中,所谓的永恒,早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悄然改变。多年后回村的我,看见本可以从村口连到村尾的火堆愈发的不连续,慢慢地,村中通红的火堆也变得零星,和年三十夜空中的星星一般,亦有亦无。可是在村庄的中央,先祖的聚居之地的两盏长明灯却从未熄灭。那份光芒,依旧如此的明亮;那份氤氲,依旧缭绕于厅堂,从未消散。
祖祖辈辈的聚居之所也许早在喧嚣的城市化进程中湮灭,可是从未改变的是居住在每一个人深处的那份魂灵。那不是魑魅魍魉的角色,它所扮演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对家族的温存。
也许生活早已迫使宗族子弟离开了村庄,但是祠堂的香火依旧繁盛,那两盏大红灯笼亦在掌灯与封灯之间来回交替变换。也许世俗将生活变得不堪,但是,只要信仰依旧,心中的那份宗族之心,传统之心,根源之心不被磨灭,那我们便会如那盏宫灯般,明亮依旧。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一中
高三(1)班 周华平
指导老师:张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