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题号2】传统文化“热” 背后的“冷”思考 (王语桐)
传统文化“热” 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全国都兴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进入了电视等媒体,《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接连走红。各大出版社也争相出版了琳琅满目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首先,有些人表示,这种热闹的场面,客观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国人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提升,有助于恢复我们的文化自信力。这对于经历了长期坐“冷宫”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场“文艺复兴”。
其次,也有人觉得这只是商业活动,为了博人眼球罢了。在社会发展迅速的年代,想复兴传统文化可不简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热呢?
虽然,在当前的传统文化热中,也出现商业噱头与攀比的现象。例如一些国学热,很大程度上有跟风效果,重视文化的内涵的不多。有些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像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传统民族音乐,仅仅为了升学加分或者可以成为人前炫耀的资本等等。
但是,我认为这将是传统文化复兴最好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鼓励创新,摒弃因循守旧。只有当传统文化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被社会大众认可和需要,才能真正复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消费升级和社会的现代化,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也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好的环境和土壤。
这几年,汉服、国学热、传统工艺等相关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潮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化开始借助视频、音频、电商等新兴渠道等,不断迭代和裂变。
比如《汉字风云会》《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等文化综艺节目中,均有文化名人作为点评人或解读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对节目中出现的汉字、诗词的背景渊源进行讲解,极大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渴望。同时,通过文化名人的点评将节目中文化符号的相关文史知识进行解读,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不但注重表现中华文化艺术的形式美,更加注重挖掘艺术背后“真与善”的精神价值,展现更高层面的“大美”之美。
互联网加速了全球年轻人的交流,开阔了年轻人的视野。对于我们00后的年轻人来说,喜欢传统文化,通过研究、讨论、交流,体验制作汉服等产品,表面上看是追求个性,其实是在追求和宣传自己的主张。在东家平台,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到匠人与文化相关的事业中。在现实生活和适合自己群体的文化中不断进行交换,吸收与现代生活相协调融合的文化因素。对群体和文化的自我归属感、回归感、自信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圈层和文化氛围。将传承与创新进行自然完美的结合,不但表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美感,也大胆地释放出民族文化的时代魅力。
从我2017年9月进入初中生涯,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全国小学和初中都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背景就是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增加了10篇。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迎了最好的时代。这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不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发扬的过程。
所以说,这是传统文化复兴最好的时代。让我们00后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作者姓名:王语同
学校: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学
年级:初三
班级:5班
指导老师:沈泳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