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二题】拾遗:停弦渡风雪归人
拾遗:停弦渡风雪归人
余曙合
走吧,背上行囊。此后江雪独钓的是我,伐薪南山的是我,云中往来的是我,头枕石块的是我。于树深时见鹿,细数文中情思。 ——题记
唐•小人物
策白马啸西风,若我醉就醉死在梦中。随战擂鼓,指你看那道彩虹。这伏兵还未动,即如弦上弓。山海啸,箭万支,火光涌。
刀剑如谱过曲,就让我成为你的音律,为你写下离别时刻的诗句。
杜甫的诗被尊为“诗史”,因为除去文学和审美,他的诗还可以作为史料来用。
周云蓬唱《杜甫三章》“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最好。这时杜甫年近半百,逃难了大半辈子,眼看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可以回到故乡了,所以“初闻涕泪满衣裳”。他表达的是快乐吗?初读如此,因为底下的悲伤在那里,时间太长,几经淡忘。
杜甫写笑,却比别人写哭更让人难过。《赠卫八处士》是让人欣喜的重逢,却总令人含泪读完。读这首诗,就隐约明白酒入愁肠,不可停杯的酒鬼们。
他没写对于分别时光里各自际遇的感慨,只是写“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杜诗详注》里头说,要是让略逊一些的诗人来写,下面就该有几句回答。然而杜甫却宕开一笔,在怀旧的人生与眼前的事实间转圜,有人情亲厚,也有岁月沧桑。
杜甫写那么多重逢,再逢,又逢。大概是因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暖意,多半来自不能满足和即将逝去。杜甫之前的诗人曹植写人生如同“转蓬”,“飘摇随长风”,无法强行归并。所以,每一次相逢他都那么用力,要慎重记下。
比如,《江南逢李龟年》。
记下的重逢,更是心照不宣的诀别。
他是每一句历史的注脚,写的都是小人物被裹挟在大时代里的颠沛流离。
宋•曾是清明上河人
这么繁华的世界,这么盛大的朝代,这么漂亮的一层皮,包裹着这么优雅颓靡的馅,这种气息如同贵妃手上的金扇,叫人沉醉,不由得我心生觊觎,飞身入画,也做一回清明上河人。
桥上驴马相争,桥下舟楫相济,商铺遍地开花。倘生在那个年代,虽说李清照拔了头筹,令多少男人自愧不如,不过大多数女子终是相夫教子。所以就算我不知道欧阳修的德政,苏东坡的牵鹰放狗,锦帽貂裘,也就算不得什么错了。至于王安石善写散文,柳永逢旨填词,那更是不曾听说了。再怎样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我而言,不过是汴梁景色换新而已。
当今年华,赏《清明上河图》如猛见一树好桃花,喷火蒸霞,映红人面。
清•最深情的代笔
我小时候读《红楼梦》,里面有一个章节,是说贾政外出,贾宝玉一心享乐,疏于学习。过了一段日子,有消息传来,贾政准备回来了。于是贾宝玉四处请人代笔。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淡淡一笔“谁知紫娟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确实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
紫娟是林黛玉的丫鬟,她送来的自然就是林黛玉给贾宝玉代笔的作业。
“钟王蝇头小楷”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钟繇的《戎辂表》和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风格的楷书。
“楷”的本意是指一种乔木,又引伸出了一丝不苟,端正细致,足以作为示范让人学习的意思。
“蝇头”的意思就简单了,像苍蝇的脑袋那么小。写这种书法字体是极为劳心劳力的。
小时候只是觉得林黛玉有心,现在在读到《红楼梦》里的这一节,却是令人眼眶发酸,不忍叹息了。
所有人都知道林黛玉喜欢贾宝玉,但她有多喜欢呢?
林黛玉的身体不好,常年生病,睡眠也差,但是为了帮贾宝玉交差,这个身体孱弱的姑娘俯首书案,写了整整一卷的字,都是像苍蝇脑袋一般大的精致楷书,而且还要刻意模仿贾宝玉的笔迹,一笔一画,避免穿帮。
就这么一卷代笔的楷书作业,当中放进去了林黛玉的无限深情。林黛玉对此从不明说,贾宝玉也心知肚明,感念于心。
如此这般,令人惋惜。
近代•李庄
从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到四川李庄某处的一个破旧小院,这战火与荆棘的道路上,是林徽因一个人的长征。
我们如今谈起林徽因,津津乐道的总是她在泰戈尔在欢迎会上的落落大方,是她和徐志摩在一起的女儿情态,是和金岳霖的山高水长,是和梁思成的相濡以沫,这些错综复杂的故事,为她的人生加冕。但唯有李庄是她自己的战争,战争的对手,是她从未见识过的生活,是一路的苦痛。
我时常在想离开李庄的林徽因。坐在船上,看着水波里自己瘦削的身影,桨声灯影里的她会想什么呢?回想起那个陪伴她上街买菜的的篮子?还是躺在病床上写下的诗?或是因为肺病而喝下的无数苦汤?战争结束了,他们熬到了春天,也只有林徽因自己知道,这段被命名为“李庄”的日子,是她生命中格外的苦和甜。
水声潺潺如诉,经此一役,她才真正成为林徽因。
风吹诗长,满垄书香。
我于华夏已经过的路上拾遗,挑拣出其剩余的芳香,以供取暖。
无论是劲遒的写实,温腻的描景,酸苦的情思,坚韧的抗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时代孕育文化,文化哺育民族。没有那一种独立的性情能代表中华的“龙”文化,因为中华文化太深,只可体味传承,不可概谈。就如以上不过是其中尔尔,断章取义,却已足够用于雕刻时光。中华文化是龙,龙的骄傲,无法详述。
愿你有幸,纵身为停弦渡风雪归人,却仍能于华夏的文学之中,领会“喝陈酿,看梅花”的意境。
愿烟花所散之处,也能用中华文化,留驻最情时。
作者姓名:余曙合
浙江省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
九(4)班
指导老师:周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