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2题】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叶荷)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题记
20世纪80年代有过“文化热”,21世纪前十年有“国学热”,而当今的社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传统文化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融入民族血脉,历经岁月仍散发光彩。”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今天我们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瞩望文化复兴。”
从小耳边就环绕着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等的名言,学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现在看来,全面以儒家思想治国并非良策,但《论语》这本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很早就流传到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诚可谓东方的“圣经”。儒家文化是封建文明繁荣的基石,却又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镣铐。
但是现在许多人对《论语》的误读导致许多正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的青年已经不能读懂《论语》了。我们到书店去,买上三本《论语》,打开来看,翻译全部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解惑,我看了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做的一场名为“传统文化热的背后”的演讲:“我小时候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没有去上小学,是家里人自己教我,每天就读传统文化经典,然后一条条讲给我听,是什么意思。可是现在的论语解读,跟我家人告诉我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举几个例子:孔子有教无类,他接收门人的条件是“束修”,现在的书上都解释为腊肉。但是,孔子吃肉,“割不正不食”,换句话说,孔子绝对不会吃炒肉丝,肉丸子之类更不可能吃。另外,隔夜的肉,不吃。腊肉,风干了两三年了,黑乎乎的,又不正,孔子是不吃的,他又怎么会收?孔子三千门人,难道孔子家院子上方飘荡着几万条腊肉?我小时候听到的解释是什么呢?束,是指把头发扎起来,古人的头发都很长的。修,现在有些地方还有,男士去理发时,有“修面”的说法。所以,束修的意思是说,能够整理自己的仪容,生活能够自理,再简单一点说,孔子的意思是:只招收中学生,不收小学生。简单明了,表现了有教无类的胸襟。把束修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曾经有外国朋友跟我说,你们的传统文化好是好,但是很愚民。我说,怎么会呢?他说,论语中不是有一句话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让他去干活,但是不可以让他知道事情。这怎么可能?现在你的老板叫你干活,却什么都不告诉你,你非跟他拼了不可。我小时候读到的不是这样断句的,而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认可,就去做;不认可,就告诉他们理由。意思完全是反过来的!”
看完,我真的是为之一振——我们非常无知。有人说:“我们虽然能源日趋贫乏,但我们拥有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我们总认为,中国什么都可能缺,绝不会没有文化。但是,实际上,中国今天最缺的就是文化。我们没有建设文化软实力的信心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又具有内容的完整性。而且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但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运思方式带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去,同时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丰富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来。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完成时代转换的需要,更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叶荷 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9(10)班 指导老师: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