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 把根留住 (陈欣怡)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大底国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吧:也不知何时起的风,先是拂面如扇,继而浸时如水,终于鼓腋翩翩欲飞。于是小心翼翼地将那线筒挑开、放线、拉长、变细;那轻盈的风筝啊,升高、旋转、跳跃,向汪洋……
对于风筝,至少我是含着敬畏的。它是古老的。泱泱五千年华夏,它陪伴着我们,和我们一起摸索;它是新生的,它活在孩提时代的欢声笑语里,活在大街小巷的熙熙攘攘里。纵使工业革命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可风筝仍保存着最初的那份淡然和优雅。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其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自是无法被沉淀。对于现下的“风筝”一称,我倒不大喜欢,许是觉得有点俗——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意境啊,“纸鸢”听着就讨人喜欢。
我和“纸鸢”倒也有一段不解之缘。小时候皮,总给家里添麻烦,总得想个法来镇住我这捣蛋鬼吧。这沉甸甸的担子落到了外婆身上,外婆这辈子一直是个勤勤恳恳的庄稼人,大底是泥土给予的沉稳与厚重,亦或是谷穗滋养的聪慧与淳朴,她竟想着要教我做纸鸢:将小刀用砂纸打磨,放在磨刀石上磨去那薄薄的锈,拣几张轻飘飘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纸,用小刀裁细、裁薄、裁利,捣上那润如油膏的浆水,捋干小心地黏合,只只鸢鸟即将从手中飞起,将几根竹竿削细削长削薄,穿插在那彩纸之间,旁边用小细线勒紧、勒实,纸鸢是真的出场了。工序也不多,但实实在在是要静下心来去做的。外婆说:“祖宗留下的手艺可不能让它失传啊!”确实,那在空中需要有人在一头牵着它才能越飞越高的纸鸢浸透着古人多大的智慧啊!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那弱不禁风的纸鸢确是空中洁净而窈窕的芭蕾舞者,它循着最轻灵最柔美的曲线,在风的背上有节奏地溜冰,甚至挥起它遒劲有力的翅膀,搏击风浪。
有人说,风筝是离天空最近的信物,是梦想最丰盈的动力。苏轼说高处不胜寒,韩愈登高而泣,就连李白也憨得吟诵起“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见高空确实触目惊心!可风筝偏是不怕,长风破浪,扶摇直上,不敢猖狂的人怎么敢提梦?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里一幕幕“飞天”还在悄悄的诉说,课堂里还在畅谈《嫦娥奔月》的故事,忘不了2005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杨利伟在太空在太空迈出了一小步,中国的飞天梦迈出了大步。倘若没有风筝的推波助澜,想来,前前后后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先贤潜心研究,忘我付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菲席,不可卷也。
说来遗憾,秋天的云沿能带回南飞的雁,可春天的风却舞起凌空的鸢,它们去哪儿了呢?以前的我总爱徜徉公园的小路,抬头,仰望空中热热闹闹的百鸟朝凤之景,胜却满天繁星;现在的我只能低头,观望孩子们扎堆在草坪上洽谈游戏风云,只留天涯冷冷清清。
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本《文化苦旅》,讲的是追求文化的艰苦旅行,这书名倒很应眼下之景,文化的传承是心中断不能忘的中国梦,也是一次苦行僧之旅,弄丢了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谁也不敢说,还能否找得回来……
未来的某一天,我还要亲手做纸鸢,做很多很多的纸鸢,把它们的线做的很长很长,串上我的梦,串上中国梦,让它们飞得很高,飞得很远,在寥阔的长空自由翱翔。
梦的色彩惊艳了我的时光,温柔了我的岁月。
——后记
作者姓名:陈欣怡
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1班
指导老师: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