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2题】 散落的珠子,凝聚的文化 (宋骏丽)
散落的珠子,凝聚的文化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国家的发展亦是如此。无论是英美法德还是苏俄,在它们国力崛起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动这种上升的力量——文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间万物皆在不停地变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等等,它们或恢弘灵巧,或简约精致,或大气磅礴,或质而不俚,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正如方哲萱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情人节的玫瑰香弥漫了古城的大街小巷,谁还在七夕之夜遥望星河,期盼虹一般的鹊桥;圣诞节的霓虹点点,装饰了无数楼宇,谁还在元月之时等待月上柳梢头;星巴克的咖啡成为潮流的象征,谁还会惦记着走过外婆桥去吃那桂花糕。
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我们在干嘛?沉溺于圣诞节的铃声?沉溺于情人节的玫瑰里?我们每个人都应惊醒,我们遗忘的太多了。
若将文化喻为一棵树,那么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大概算得上是一棵饱经风霜的千年老藤树了吧!它在风雨的洗礼下抽枝,在阳光的沐浴下发芽,看遍了一年又一年的春花秋月,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的悲欢离合。可最终,它却将要迎来被遗忘甚至被砍伐的结局,难道代表文化的老树就这样枯枝落叶乃至走向衰亡吗?若我们不担当起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还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是一个传承千年的文化大国呢?
你应该知道,我们的文化很美。有青衣小旦的咿呀浅唱,将悲欢离合化成一曲绕指柔情;有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将忧思与愤慨写成一部名篇著世。我们脚下踏着的是万古神州,我们的名字是炎黄子孙。
我们曾经失去过领土,如今我们怎么能懈怠民族的精神。别说继承文化的方式艰难,只需改变一点点,你就能将文化融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锦秋一人一城,她用半个世纪重现大唐风韵,崔如琢他用传统文化来诠释中国话的魅力,百年徕卡它用简单成就了经典。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时代的迅猛发展,但我们可以保持一颗传统文化的初心,让那些斑驳的记忆重新跃然纸上,成为当今的绝响!
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方。”我想听那琉璃圪嘣清脆悦耳的声音,我想看那傩舞神秘威严的情意,我想沾那徽墨黑黝黝的墨汁,我想尝那老街街头有味的糖画。
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千年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我们应当把它传递给每一个人,传播到一切所能去到的远方。即使我们不是风,也要刮出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即使丝绸之路已被漫漫黄沙掩埋,但我们就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姓名:宋骏丽 湖州市织里镇漾西学校 七年级2班 指导老师:陆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