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组第一题】螭龙村
螭龙村
张潘一
于连,不是《红与黑》中那个于连。这里的于连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不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于连的家庭就不怎么平凡了,可以说是,可悲。他赶上了封建的尾巴,却又在新思潮面前被踩得稀巴烂。于连的父亲于先生是一位出身乡村,在外头混得有头有脸的学者;于连的母亲只是一个粗野健壮的农女,包办婚姻让这两位结合了。这场可笑的婚姻,也在可笑的事件中散场,因为于连的名字。
于连,本来叫于连龙的。他的母亲对自己取得这个名字洋洋得意,认为这个名字喜气又不庸俗至极,配得上那位有头有脸的学者丈夫。一听到这名字,学者先生只有冷笑,抱起未满月的于连拔腿就跑,一跑就跑出了乡村,跑出了这场可笑的婚姻。
“龙”这个字被摘掉了。虽然于先生读完《红与黑》之后,气得把书烧了,但一想原来那个名字,“于连”这个名字好了上百倍。
于连便成了真正的于连。
于连不聪明,读书永远一般般,却对那些“四旧”情有独钟。依他父亲说,“脑子里的封建比个裹脚太婆还多”。于连尤其喜欢龙,龙在他心中简直至高无上。他时常画龙刻龙,以下对话便经常上演:
“画的什么东西?”父亲问道。
“龙!”
“龙?这是长虫!”父亲把画撕了。
父亲恨龙,没有缘由。于连想到,可能是因为他母亲,当初他的名字,只是父亲为了逃避母亲的借口。
于连在父亲的打骂中,自学的礼俗中,长成了一个小伙子。歪打正着,于连精通龙的一切,因此在父亲工作的学校里,有了点名声,被人打趣成“龙专家”,竟在考古学混了个旁听的位子。父亲听到他的外号,每次都吹胡子瞪眼,但最终看儿子上了正道,忍也就忍了。
于连风光过一段日子,以为自己真成了什么“专家”,四处借钱去各地搞什么所谓的“探究”!结果也就买一些粗制的木雕石刻,债务欠了一屁股,于连连个旁听的位子都没了。他的学者老爹也烦,直接一笔钱给他,让他云游四方去了。爱去哪儿去哪,不在他面前丢人现眼就是了。
不能说于连没本事,就那么点路费,被他硬生生游完了大半个国。没钱了,也不想回去,到哪块找个有“龙”的地方,运气好点,有个小木桌,差点,往个树荫下一站。口吐莲花一般,龙的故事、赞词,一连串就那么吐出来。乐了游客,一些零碎就撒在于连身边了;苦了当地说书的,半天都拉不到人。
于连七转八转又转回到他家乡的那个省,不过他可不想回到他父亲那边去,索性就近转到那省的一个村子里去。
那个村子,于连偶然打听到村子里极其爱龙,连名都叫“螭龙村”,听说那里也有显过龙迹的地方。没想到自己在自家门口漏了这个地方,于连一听就身子发热,气血上头,爬了好几个山头去了。
到了那儿,于连倒失望些许,穷得只剩下点黄土的村子,也就一些画龙的破旧条幅挂在树枝上。于连也别指望说点书赚钱了。于连想找个村民问问,要问出一些什么龙的故事也好啊,辗转下一个地儿也能多点素材说说。
转了几个圈子,才发现原来村口的古树底下就有个老妪。她老得快跟古树一样了,仔细一看身上原本穿的白衣都被风沙吹成土黄了,难怪一眼发现不了她。
于连毕竟吃了几碗文化饭,文质彬彬跟那个老妪搭起话来:
“阿婆,这里是螭龙村吧,村里就你一个人了?”
老妪头动了几下,当是回答了。
“老阿婆,这里真的有过龙吗?”
老妪听到“龙”字立刻颤抖了一下,盯着于连的脸看。
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我的错啊!我千不该万不该把女娃给那瓜娃喽!”
于连顿时慌了阵脚,拍了拍老妪的背,安慰她几句。
老妪断断续续哭诉道:“我的春华娃啊,娘不好啊!…………不让你嫁给那小子,那小子也不会带着连龙跑啊!连龙,连龙,这名字不挺好的嘛?他于家去过几次城里怎么就看不上了啊?……娘的错啊,不该让你半夜去找连龙啊?天杀的狼啊,把我的春华娃叼走啊!天杀的于秋实啊!”
于连打了个寒噤,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裂开了。老妪的哭声像只衰鸟的嘶叫,在树枝部分盘旋不去。他的魂儿也跟真于连一样上了刑场。
于先生便叫于秋实。而,于连的母亲叫做龙春华。
于连再也不喜欢龙了,却没有离开那个小村子。
三年后,学校里的学生意外来到这个螭龙村,意外遇到了于连。
那时的于连坐在古树下,身上披着干净雪白的衣服,望着天空的神态,像一只坠落于地的苍龙。
作者姓名:张潘一
浙江省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
九(3)班
指导老师:周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