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敬意
温情与敬意
中华漫漫五千年,我们的文明史是一代封建王朝的回忆,一片火热革命后的废墟。若论实际,我们的文明究竟存于何处?无须多言,便知文明自是翻滚过城市,吸收了世俗与人情后又流向乡野的东西。它在每一个角落潜伏演化,时时刻刻焕发着巨大的生机。面对文明,我们自当存着温情,又带有敬意。
若把人类生活比作血液,文明则是血管。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对文明的包裹与保护,而文明则是传输人类情感与理性的通道。文明寄于人类,人类也不能没有文明。文明的存在,使得土地不会没落,灵魂不被压迫,品德不受扭曲,人类平和正直的性格得以保留。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凝结着丰富智慧的痕迹和落尘,历史的传承与文明的传递,在土地的断层中,在庄稼的根茎里,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之间,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文明,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徜徉,行过之处,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文明是人对社会的阅读成果,也是社会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何尝不是对文明的一种理解?人类靠文明而改变,文明靠人类而铸就。人类社会的先天不足和苍白,正是要靠人类积极地“做事”与“发声”,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变,才能熠熠生辉,如炬火般照亮社会。我们应当持着温情,去敬畏文明,改造社会。
文明是一抹遥远而缤纷的色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文明的一记浓墨重彩。五千多年前,当盘古开天辟地之时,谁能想到当初那个混沌无边的世界,会成为如今这样一幅壮美的画卷呢?事实上,当初那个模糊不清的世界早已被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鼓舞了几千年。是文明让当初那个飘渺虚无的世界慢慢成形,从严厉走向温情,让我们带着敬意去看这个正在越来越好的世界。
文明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却也可以是理性的化身。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文明,它便被更多地赋予了一种社会秩序层面的意义。的确,秩序与原则使人遵守规矩,遵守规矩使社会井然有序,社会井然有序了,便又是文明的另一种开端与展现方式。中国的文明需要廓清自由的边界,需要众人遵守的秩序,需要更多的人自持而非放纵,目光长远而非狭隘,用自己的力量赋予社会温暖,带着附上理性色彩的温情铸就文明,敬重文明。人保持风度,社会保持秩序,褪去浮华与奢侈,褪去敬鬼神畏天命的无端迷信,回归到现代秩序的大浪大潮之中,共同铸就井井有条的世界。
我知道很多色彩都在转瞬即逝,可广阔的土地依然袒露着结实的胸膛,繁华的社会依旧人来人往。这是一种召唤的姿态,召唤我们持着人性的温情去敬重文明,铸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