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组第1题】泱泱大国的文化传承(王怡兰)
中华文化――多么伟大的一个词语,它概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人的汗水、多少人的血泪。中国书法、印章、甲骨文、京戏,甚至是剪刀、包子等深入百姓生活的东西,都像那一块块砖石似地堆砌起了中华文化的殿堂。
有许多有名的乡土文化故事,已经被冯骥才、老舍们讲述。《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国天津卫有些人喜欢仗着家里的权势或富有去欺负老百姓,海张五就是这样的一个恶霸,他欺负惯了人,这次又想欺负泥人张,但他错了。身怀绝技的人是不好欺负的,泥人张随手从鞋子底下抠了坨泥巴,就捏成了个海张五。再如华大夫,做事专注,只认牙不认人就是他高明牙医技术的另一面。再像是蓝眼,他的眼睛和他看的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的一支支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文化的大河。
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了,它承载了中华的团聚、美好与幸福。在春节中最深得孩子们的心的,应该就是放烟花了。那一道道喷涌而出的彩光,不就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汗水,让人骄傲与自豪的光彩吗?……就这样,一个个节日,不知不觉的就深深印入了我们的脑海,流淌进我们的血液。但是,人们似乎总是喜新厌旧的。伴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文明的传播,西方节日也逐渐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也渐渐地被淡忘、被抛弃。我不禁想问:何日我们才能重树那已摇摆的文化自信?重拾起山脚的那一枝茱萸?划动那脱了皮的龙舟?
回到中华传统文化之根,那就一定是精神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曾多少次经历了外来文明的冲击,但都没有被冲垮、被中断,而是更加坚强地生存和发展壮大起来,外来文明反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比如鲜卑、契丹、蒙古和满清,比如印度佛教的文化传播,比如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在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韧性和广阔的胸怀包容面前,最终都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无不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韧性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吸收;从蒙古姑娘的美丽歌舞,到四川汉子的变脸绝技,从北国牧民的狗拉雪橇,到藏南居民的转经筒,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美好、丰富、广阔与伟大。
“中华精神”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顶梁之柱。在现代科技发展洪流中,我们或许都会经受让我们感到新鲜而有趣的西方文化冲击,但只要你吃着中国稻米、喝着长江黄河之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感恩之心,能时刻不忘记作为一位华夏子女的精神归属,坚守住文化之根,敢于兼收并蓄,我们就不怕坦然地听着圣诞欢歌、欣赏着好莱坞大片。
作者姓名:王怡兰
学校:浙江省天台中学
年级:高一
班级:6班
指导老师:庞加栋